ENG

十九大宣示:「一帶一路」強中國強世界 (林建岳) – 評論文章

在十九大中,有兩個情況讓全世界看到中國堅定推進「一帶一路」的决心和信心:一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十九大報告,有5次提到「一帶一路」,充分顯示了中央對「一帶一路」的高度重視;二是十九大決定,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內容寫入黨章,這更是向全世界表明,「一帶一路」是中國要長期堅持的戰略國策。十九大的這些重要信息,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不僅希望自己富強起來,也希望幫助其他有需要的國家富強起來。

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是「強起來」的中國對世界的一個重大承諾:中國新時代的來臨,也會給全世界帶來一個繁榮的時代。「一帶一路」將中國夢與世界夢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是世界人民築夢的戰略紐帶。香港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重要節點,有獨特優勢。香港的工商界有條件聯合港澳台僑的工商專業界人士,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為香港發展和國家富強作出貢獻。

十九大報告有五次提到「一帶一路」。第一次是在回顧「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時,指出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

報告五提「一帶一路」並寫進黨章

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在總結過去五年「全方位外交佈局深入展開」時,講到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起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舉辦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

第四次是在講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時,指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第五次是在論述「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強調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

十九大報告有關「一帶一路」的論述,傳達了三方面的信息:一是「一帶一路」在國家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強調「一帶一路」是中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主要內容,將繼續堅持;三是中國將「一帶一路」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舉措。

同樣受到國際輿論關注的是,十九大關於黨章修正案的決議明確提出,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內容寫入黨章。對於作為執政黨的中共來說,修改黨章是一件極為慎重的事。只有是涉及基本原則性和長遠戰略性的內容,才有可能寫入黨章。「一帶一路」寫入黨章是一項莊重的安排,這是向全世界表明,「一帶一路」是中國要長期堅持的戰略國策。

「一帶一路」連接中國夢與世界夢

十九大報告在論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時,強調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的文化中,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傳統美德。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莊嚴宣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一帶一路」倡議的宗旨就是促進地區國家間的互聯互通,推動各國實現共同繁榮。十九大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不僅希望自己富強起來,也希望幫助其他有需要的國家富強起來。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是「強起來」的中國對世界的一個重大承諾:中國新時代的來臨,也會給全世界帶來一個繁榮的時代。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習近平也多次指出,中國人民願同各國人民一道,攜手共圓世界夢。「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且開闢了中國夢與世界夢連接新平台。「一帶一路」突出包容性的共贏理念,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開放性共贏性區域共同體,有助於中國同沿線國家一道,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真正使中國夢與世界夢交相輝映。「一帶一路」將中國夢與世界夢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是世界人民築夢的戰略紐帶。

推進「一帶一路」需民間廣泛參與

香港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重要節點,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有獨特的優勢,包括區位優勢、開放合作的先發優勢、服務業專業化優勢和文脈相承的人文優勢。中央高度重視香港的優勢,在制定「十三五」規劃綱要和設計「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時,均把支持香港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作為重要的政策取向。發揮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也是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內容。

全面推進「一帶一路」戰略,不僅需要政府的強力推動,而且離不開民間力量的廣泛參與。香港的工商界有條件聯合港澳台僑的工商專業界人士,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作用,既為業界聯繫「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擴大網絡,開拓商機,開展多方面的合作,帶動沿線國家經濟發展,造福當地民眾,又為香港發展和國家富強作出貢獻。

 

(刊於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