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區區有戲院 (林建岳) – 評論文章

記得小時候,香港有「東方荷里活」的美譽,麗聲、碧麗宮、樂宮、東城等戲院,在鬧市成行成市。我從小已常去睇戲,電影帶畀我好多歡樂和話題。近幾年,很多區份已無戲院,有啲戲院變成商場,譬如大埔、北區、深水埗的居民,都要跨區睇戲。以四人家庭跨區睇戲計算,分分鐘交通費足夠買多張飛。渴望「區區有戲院,好似以前咁」是許多市民的心聲。

好多人話,「戲如人生」。我就會話,睇戲又何常唔係在我們生命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小時候,我們會與父母去睇本地賀歲片,中學就同三五老友睇荷里活動作大片;第一次拍拖睇愛情小品,當上父母後要陪仔女睇卡通片,老人家就喜愛歡樂早場。可見,我們由細到大都與戲院密不可分。

要有好電影,就要談如何培養電影人和觀眾群。而「區區有戲院」這個概念,正好與此契合。「區區有戲院」不單讓大家可以原區睇戲,而且,大家試想,如果住處附近有戲院,它必定會成為你日常娛樂的一個選擇。接觸電影多了,自然增加對電影的興趣,絕對有助培養更大的觀眾群,甚至增加年青人投身電影行業的機會。

從數據看,香港電影業近年勢頭良好,去年票房達十九億元,入場人次達二千多萬,比前年上升一成。不過,本港戲院由二○○五年的五十二間減少到二○一六年一月的四十六間。大家知道,創作人最怕作品無地方展示,如果做到「區區有戲院」,增加了放映場地,絕對有助吸引更多投資者願意投資本地電影,對業界和市民來說一定是好事。

有朋友問我,網絡科技愈見先進,會否挑戰到戲院的發展。其實,睇戲是一種social activity,如果睇過愛情片,你一定會聽過身邊觀眾紛紛拿出紙巾的膠袋聲;如果睇過賀歲片,一定還會記得身邊朋友的大笑聲。完場出來,仲要七嘴八舌地討論劇情意義笑位爛gag,這些都不是在屋企獨自去睇戲可以媲美。就連鄭秀文都話:「戲院黑麻麻,偷偷摸摸拍拖嘅感覺好正……」

 

(刊於  頭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