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匯聚內地創科人才 驅動多元產業發展 (陳祖恒) – 評論文章

大力發展創科產業,吸引大量創科人才,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是香港未來發展重中之重的工作,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指出,香港在推動創科發展上,既要向外「搶人才」,亦要積極培育本地人才,讓香港的創科生態圈百川匯流,生生不息,一語道破香港人才需求的痛點。政府應把握時機,在十月份的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搶人才」政策,並應以更優惠、更進取的政策,讓數以十萬計的「港漂」人才來港留港,一展所長,學以致用,成為香港強大的新動力。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布局下,創科發展已成國家重點發展戰略,香港應以創新驅動發展,雙軌並行推動先進及傳統工業發展,以形成新的創科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北部都會區」加上河套區建設,更絕對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據點與新希望,有助強化整個大灣區發展。有產業就要有人才,可以預見,香港未來所需的創科人才將大大增加。

事實上,「工業4.0」的發展,促使智能製造時代來臨,生產線走向自動化、數碼化及智能化,人工智能、機械人、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需求將愈趨增加,各級創科技術人才需求亦會大增,政府在建構創科人才庫宜未雨綢繆,激活香港的創科生態圈。

擴闊內地人才引入途徑

環顧世界各地,例如新加坡、以色列,都以嶄新思維提出「搶人才」政策,而且切實執行,香港應以進取積極方法,將世界優秀產業及人才引入大灣區,而內地有大量的人才,我們必須以更優惠、更進取的政策,吸引他們來港、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更是首位「港漂」局長,可見「港漂」人才輩出,是香港發展的重要力量。

內地人才是本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柱。要吸引內地人才來港發展,應從三大層面思考,一是如何吸引內地學生來港就學,二是如何吸引「港漂」畢業生和專業人士留港工作,三是如何吸納本身在內地工作的專才來港。特區政府應研究優化輸入人才政策,以「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為例,自2006年推出以來,共有9,131宗申請獲批,其中有8,039人來自內地。政府去年起將計劃年度配額增至4,000個,共接獲5,365宗申請,反應相當熱烈,惟最終僅2,004宗獲批。期望政府再研究增加計劃配額,並審視如何更好地用盡配額,更進取地吸引人才來港。

要配合創科發展趨勢,輸入創科人才實屬關鍵。政府於2018年6月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讓從事13類指定科技範疇研發活動的公司申請人才配額。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620宗申請獲批,已有285人獲批來港,六成來自內地。此計劃實屬良策,但要配合本港創科的未來發展需求,政府需檢視計劃執行細節,更好地善用計劃吸引人才來港,並研究擴大指定科技範疇的類別,務求使計劃與時並進。

除了優化人才入境政策,政府可考慮向內地學生提供獎學金,吸引他們來港修讀創科相關學科的學士或以上課程,並參考部分海外國家做法,規定獎學金申請人畢業後須在政府指定的企業工作一段時間,以確保人才留港,為本地工業及創科發展作出貢獻。

政府也可優化去年推出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包括提高每名學者的資助額,並訂立更明確的準則,鼓勵來港學者從事更多應用研究工作,相信做法可吸引更多內地和國際著名創科學者來港,協助本港培育科研人才,並推動科研成果落地。

幫助「港漂」融入香港生活

此外,政府要提供更多措施協助內地人才融入本港生活。不少「港漂」初抵港時感漂泊無依,在生活和文化上難以融入。加上香港樓價高企、教育資源分配等問題,也令不少優才對在香港定居卻步。政府應積極以不同優惠措施吸引他們來港發展,例如提供具體的房屋、教育和稅務優惠,以及醫療福利等完善配套,支援他們適應本港生活。政府在派發消費券一事從善如流,內地來港人才亦同樣受惠,實屬挽留和吸引人才的良策。

政府亦應更主動聯繫不同「港漂」社群、同鄉會或團體,建立線上線下平台,協助他們解決各種生活困難,包括提供租房、招聘資訊,或者舉辦興趣活動,協助他們融入香港生活和文化。

要推動創科發展,向外「搶人才」和培育本地人才同樣重要。期望政府加大力度培育本地年輕人投身創科。其中,政府目前透過「創新科技獎學金」,資助傑出的大學生參加海外交流,我建議負責單位可規定這些學生返港後須留港工作一定時間。同一時間,政府也要從本港教育體系着手,加強推動本港的職專教育,助力本港建立龐大且全面的創科和工業人才庫。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