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力谷電子政務 促進數據互通(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早前展開一番熱烈討論,促請特區政府制定與時俱進的法例,盡早就數碼經濟和電子政務立法,以提升管治效能和便民利商。

實質上,數碼經濟和電子政務都涉及通過資訊通訊科技,包括網上工具和平台,提供產品或服務。國家積極發展數碼經濟和電子政務,並構成《十四五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當中提到加快建設數碼經濟、數碼社會、數碼政府,以數碼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並構建與數碼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策法規體系,數碼經濟的重點產業涵蓋雲端運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

同時,《綱要》強調全面推進政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碼化智能化,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全流程一體化綫上服務平台功能。

在香港,特區政府於2017年公布首份《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並於2020年12月推出更新版的《藍圖2.0》,提出涵蓋6個智慧範疇,包括「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以推動香港的智慧城市和數碼化發展。

「E到用時方恨少」 須利民便民

然而,香港在數碼經濟和電子政務方面的發展,不但落後於內地一些城市,亦遠遠未能滿足本港各行各業的需要和市民的要求。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香港爆發後不久,本人就極力向特區政府反映工程業界的困境,疫情之下公務員在家工作,帶來一些問題,工程項目裏很多審批程序,包括圖紙、開工紙、入伙紙等等,當時仍在用很傳統、很保守的方法;解決方案當然是改為用電子方式,不過現實情況是,疫症凸顯電子政務落後,令人慨嘆一句「E到用時方恨少」!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強調要建設智慧政府,目標是兩年後政府服務全面電子化,以及3年內全面採用「智方便」提供一站式數碼服務,實現政府服務「一網通辦」。不過,本人過去曾向當局反映,香港很重要的短板,是至今未有建立真正的大數據庫,每個部門都各自為政地「搞APP」,往往只考慮私隱問題,而沒有考慮利民便民。

立法打破僵局 建城市電子大腦

因此,特區政府有需要通過立法打破僵局,加強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互通,並設立中央個人檔案管理,建立城市電子大腦,推動建立多功能電子政府服務平台,以及就所有政府和法定機構服務納入「智方便」平台,制定清晰時間表。

同時,特區政府應加快與內地和澳門研究,其身份認證系統與「智方便」的合作,包括落實電子證書互認機制、推廣跨境電子商貿、便利登入各類網上服務、進行網上交易及作出具法律效力的數碼簽署等,達至政務「跨境通辦」,方便港人在大灣區工作、學習和生活。

原文刊於: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393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