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切實穩控疫情 重振經濟民生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本港第五波疫情持續嚴峻, 每日新增確診個案仍有逾萬宗,儘管疫情已由高峰回落,其實仍在高位橫行,部分市民難免出現防疫疲勞現象。事實上,對於肩負抗疫主體責任的特區政府,在這疫情關鍵時期,一方面要向全社會傳達清晰的訊息,我們不應「躺平」鬆懈,而必須堅守「動態清零」的防疫目標;另一方面在疫情橫行期間,必須提升精準防疫抗疫的能力,包括為一旦要推行全民強檢作好充分的準備。總而言之,本港只有切實穩控疫情,才能重振經濟民生。

中央全力支援香港抗疫,包括極速興建6個臨時隔離設施,以及落馬洲河套臨時醫院,和派遣約400名內地醫護來港救治病人,海陸空加緊運送抗疫物資等等,令近期本港收治患者能力提升,抗疫成效明顯改善。

香港必須堅守「動態清零」目標

特區政府早前宣布調整一系列防疫措施,包括調整入境政策,4月下旬起放寬部分社交距離措施,並恢復中小學面授課等,同時宣布暫緩全民強檢。全民強檢畢竟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現時暫緩全民檢測,是為了集中有限資源和力量,聚焦於達至「三減三重一優先」的目標,致力減少死亡、減少重症、減少感染,對重點人群、重點機構、重點區域採取精準有力措施,並且優先救治長者,相信大家都是贊成的。

同時,香港必須堅守「動態清零」的目標,不要輕易受外圍因素影響。新加坡近日宣布從3月29日起放寬多項防疫措施,包括取消戶外強制戴口罩要求、群體聚集人數上限增加至10人等,本港有聲音認為我們不妨仿效類似的「與病毒共存」策略。若仔細分析,香港與新加坡面對的條件有很大不同,兩地的人口密度與居住環境本來就有差異,新加坡的疫苗覆蓋率亦遠遠高於香港,打第三針加強劑的比率非常高,因而新冠染疫死亡率很低,但香港已打三針者只有大約35%,更有近30萬長者未打針。不少專家已預測,一旦本港隨意放寬防疫措施,將會很快爆發第六波疫情。此外,還有一項重要因素不能不考慮,香港與內地唇齒相依,但兩地已有很長時間未能正常通關,不但影響部分家庭的親友團聚,也令各行各業受衝擊,例如工程建造業界就面臨建材供應鏈斷裂的危機。香港只有滿足了「動態清零」這個前提條件,才可望早日與內地復常通關,困擾本港各行各業發展的許多問題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凝聚各界民間力量共克時艱

疫情衝擊下,本港百業艱困,失業率調頭回升。政府最近推出的10,000元臨時失業援助金,首日便收到近7萬宗申請。但單靠政府臨時紓困補助,顯然並非治本良策,特區政府必須全面檢視現有的防疫抗疫措施,及時堵塞各種漏洞和隱患,全民強檢只宜暫緩,不應輕易放棄,而應該為此作最充分的準備,務求在最佳時機果斷進行全民檢測,以便徹底截斷傳播鏈,精準控疫,實現「動態清零」,早日與內地復常通關,重振本港經濟改善民生。

同時,特區政府也應凝聚各界民間力量,攜手抗疫、共克時艱。經民聯的抗疫支援組持續收到社會各界和熱心的機構、個人的捐贈,透過聯盟的社區網絡,派發防疫物資給有需要的市民。近日又與各方聯繫,到基層社區舉辦疫苗接種活動,協助街坊接種新冠疫苗。聯盟呼籲更多朋友同心支援前線抗疫,主動配合特區政府的抗疫工作,團結一致對抗疫情,令香港盡快走出疫境,讓市民重過正常生活。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