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再見口罩令 轉型看時機(林健鋒) – 評論文章

口罩令落幕,社交限制措施迎來終結,香港正全面踏上復常之路。然而抗疫期間,應運而生的各種行業,疫後如何在新時代中尋找出路,是大家關注的問題。

突如其來的撤令,雖然令不少市民始料不及,但疫情持續改善下,口罩或多或少早已逐步減持。但以我所知,部分本地生產商尚有定單未完成,每日仍有出貨;同樣,零售商亦有不少存貨囤積,政府如何協助業界轉型,以致政府應否檢討採購防疫物資的招標流程,值得各界討論。

令香港製造揚威不能臨渴掘井

疫情爆發初期,口罩供求嚴重失衡,不少港商即時投入服務,與港人走過艱難日子。隨着年初疫情進一步放緩,部分廠房已在考慮轉型,但廠房、工人、甚至機器等問題,就需要妥善處理。

以本人為例,設廠初心是為幫助香港人,我與拍檔攜手打造的口罩工廠,設置了符合國際認證的無塵生產間,日後可改為生產醫療用品、循環再造產品,或者各種塑膠取代品等。我認為在不浪費原則下,可以善用既有資源,為本地工業創造新營商環境。

藉着今次疫情,我們應該宏觀地反思本地的工業政策。香港不乏優質又有市場價值的產品,要令「香港製造」再次揚威海外,就不能臨渴掘井。政府應當預早研判本地生產力的目標市場,同時在國際持續發展層面上,仰賴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貿發局等,透過不同渠道推廣香港,為港商開拓海外市場。

加上政府物流服務署仍然刻板地沿用「價低者得」為主要採購條件,往往中標者並非香港廠商。就此,若要符合當局「支持本地工業」原則,就需要突破固有框架,戰略性地支持港企本地生產為先,才能令港商放心在港投入資源。

有危就有機,口罩令的撤銷,給予港商轉型好時機。但要以復常狀態繼續融入大灣區發展,同時向海外發出香港谷底反彈的強烈訊息,就得靠政府主導,各界支持及配合,才能發揮出比原有更強的功力。香港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考驗,磨練港人堅忍及具應變力的特質,我相信只要政府能更積極援助工商業,待疫情離我們而去,香港經濟必定可以再振翅高飛。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