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式計算,港人家庭月入22500元便晉身「中產階層」。然而,不少中產人士慨嘆交稅多、福利少,加上生活成本高,扣除日常開支,每月所餘無幾,年輕時有收入還可勉強支撐,退休後被迫「啃老本」,生活質素大降。
制定全方位《安老政策藍圖》
早前立法會大會討論「關注中產養老需求,構建高質量康養生態體系」議案,筆者認為要妥善處理,需從頭做起、對症下藥,建議政府制定全方位《安老政策藍圖》,擬定目標、分門別類、制定措施、逐項落實。
筆者發言表示,一般人的四大生活需求是「衣、食、住、行」,退休人士的四大需求則是「醫、食、住、行」。
有句俗語,「年紀大機器壞」,見醫生的頻率可能暴升,醫療成了退休人士的「頭號需要」。公營醫療改革方案設立一年收費「封頂」,此舉的確可「幫輕下」中產人士,但自費藥物未納入機制,對患長期病的中產來說仍是負擔沉重。另一方面,年紀愈大、保費愈貴,甚至續不到醫保,保障網出現雙重「缺口」。
筆者促請當局未來研究安老政策時,必須顧及銀髮族的切實需求。
說到「住」,不少中產退休前都會置業,退休後雖「有瓦遮頭」,卻非無憂。筆者指出,物業也需供養,居所住了數十年,維修費不菲,加上近年樓市下行,「身家」縮水,退休中產隨時變「窮中產」。
至於「食」與「行」,剛退休人士「行得食得」,若果有一筆退休金,多數會盡情享受,追求優質健康飲食,「搶」特價機票周遊列國,但隨着年事日高,情況就會180度逆轉。
部分高齡人士需要高度照料,吃要吃「軟餐」,行要撐拐杖、坐輪椅。因應實際需要,社聯與廠商會簽訂《合作備忘錄》,推動「照護食灣區標準」,讓長者「食好啲」。另廠家紛紛推出各種樂齡科技與適老產品,提升老年人生活質素。
完善「銀髮金融生態圏」
為靈活處理強積金,政府去年推出「積金易」平台,惟進度略嫌緩慢,預計今年8月只有25%賬戶完成轉移,當局有必要提速推進、妥善理順。至於「退休三寶」之一的香港年金,參與的長者僅佔整體長者人口大約1%,亦需增強吸引力。
筆者期望「銀髮經濟顧問小組」重點研究,推出更多措施,完善「銀髮金融生態圏」。
========
小百科:構建樂齡社會 由完善「四老」開始
經民聯曾發表「長者安老」研究報告,提出完善「四老」政策,構建樂齡社會:
◆養老:在新發展區留地興建安老設施,並做好長遠規劃,包括研究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長者護理中心、在珠三角城市建立「香港長者生活城」。同時取消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的離港日數限制,並把「廣東計劃」和「福建計劃」安排延展至其他省份。
◆敬老:倡「長者醫療券」受惠門檻降至60歲,並適度增加津貼金額;領取生果金門檻降至65歲。
◆安老:在區議員履職監察指引中,加入與長者服務相關要求;開展全港獨居長者和雙老家庭普查,收集他們的健康、社交等訊息並建立大數據庫,以便跟進支援;在各區成立獨居長者和雙老家庭關懷隊,定期上門探望。
◆護老:執法部門加強巡查店舖,嚴打以「保健公司」作包裝、詐騙長者的團夥;醫務衞生局亦應檢視法例,研究規管保健口服產品。
原文刊於 : https://n.kinliu.hk/kinliunviews/%e5%84%aa%e5%8c%96%e3%80%8c%e9%86%ab%e9%a3%9f%e4%bd%8f%e8%a1%8c%e3%80%8d%e3%80%80%e8%ae%93%e4%b8%ad%e7%94%a2%e3%80%8c%e9%80%80%e3%80%8d%e8%80%8c%e4%b8%8d%e3%80%8c%e6%86%82%e3%80%8d%e3%80%80%e6%9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