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停止無謂爭拗 出謀獻策推動大灣區發展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佈後,成為熱烈討論的議題。今年兩會期間,主管港澳事務的韓正副總理參加港澳全國政協委員的聯組討論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是國家戰略,涉及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兩種制度。大灣區國際化程度和市場活力最強,可以發揮港澳的優勢,也是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契機和平台。區內各城市要認定長遠目標,立足當前,一步一步走。相關的政策措施,成熟一件,推出一件。中央大力支持令人鼓舞。但令人感慨的是,本港有人不認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反指香港「被規劃」,這不但有違事實,亦會誤導市民,必須指出「被規劃」論的謬誤,以正視聽。

《綱要》為港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綱要》制訂的過程中,香港並非「被規劃」,因為其間不但有特區政府各部門的高度參與,亦有香港工商和專業界的集思廣益。以經民聯為例,我們曾經通過不同渠道,反映工商和專業界的意見和建議。我們樂於見到,《綱要》回應了香港工商及專業界的不少訴求,與經民聯的一些建議亦不謀而合。大灣區的發展將會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的優勢。

還有一種議論認為,落實《綱要》有可能增加來自內地的干預,損害本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性。這無疑是杞人憂天。實際情況剛剛相反,《綱要》多番強調大灣區涉及三地政府、三套行政制度和跨境管理,中央政府十分強調保持香港和澳門在「一國兩制」下的制度優勢,也重視三地區域融合發展可能產生的種種問題,並設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由韓正副總理擔任組長,成員包括中央相關部委和粵港澳三地行政首長,以形成強而有力的協調機制。相關的政策措施,也是經各方商討取得共識之後,成熟一件,推出一件。3月1日推出的便民利民的8項措施,就是例子。我深信,落實《綱要》不單可以為香港的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也有助於豐富「一國兩制」的內涵。

港府應積極籌謀推區域合作

因此,香港社會各界應避免無謂的爭拗,為落實《綱要》出謀獻策,特區政府也應積極籌謀及善用財政盈餘,推出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以鞏固現有優勢及提升競爭力,並推動發展多元經濟和區域合作,主要措施有下列幾方面。

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粵港澳三地應致力完善創科合作機制,共同制定大灣區創科發展規劃,和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委員會」,統籌區內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同時設立「創新科技夥伴計劃」和「創新科技人才交流平台」,加強創科人才的培訓和引進作用,強化生產供應鏈結合配對,以及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

在促進跨境交通基建和海陸空運輸網絡互聯互通方面,本人今年向全國政協提交的委員個人提案,題目為《關於加強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 打造國際航運和航空樞紐》,認為三地政府應成立跨境交通管理機構,統籌現有港口、機場、大橋的資源整合及利用,協調好各項基建的進一步建設和營運,分流各港口、機場客貨流,並進一步優化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通關安排,開放更多口岸落實24小時通關,將大灣區發展成為世界級的航運物流樞紐,同時強化香港作為國際航運和航空樞紐的地位。

在推動區域專業服務合作方面,由於香港與內地體制有別,過去本港業界北上發展,往往會遇上「大門開、小門未開」的問題。本人曾通過不同平台多番促請中央各部委和內地各地政府加強溝通,為推動大灣區相關業界合作拆牆鬆綁,包括降低各類專業服務在內地的經營門檻和完善專業資格互認等。

在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方面,應致力構建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包括完善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福利可攜性,並為經常往返兩地的港人提供更多交通優惠,以支援他們在內地生活及工作。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