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水對市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維持供水穩定亦是城市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本港在過去一段時間發生多宗水管爆裂事件:屯門區在短短一個星期內接連爆食水管和鹹水管,其中屯門公路近兆康站主幹食水管爆裂,導致近半個屯門區暫停食水供應超過七小時;何文田、黃大仙、觀塘及將軍澳環保大道等地區亦相繼出現水管爆裂情況,路面交通及居民生活大受影響。連環爆水管事件令外界關注本港水管的老化問題,期望政府對症下藥,設法處理。
水務署在2000年至2015年間,曾推行「全港性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更換和修復了全港約3,000公里的老化水管。根據政府數字,本港水管爆裂宗數由2000年約2,500宗,大幅減至2024年約27宗;而食水水管滲漏比率亦已由2000年超過25%,下降至2024年約13.4%,顯示計劃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隨著城市發展,現時全港水管總長度已達8,000公里,換言之目前仍有約5,000公里水管尚未排查。雖然水務署近年分別推出「風險為本水管資產管理計劃」及「大直徑水管風險為本改善工程」,根據水管使用年期、物料,以及過往爆裂或滲漏紀錄等因素,評估水管風險,以展開更換或修復工作,但計劃只是針對個別較高風險的水管段落,未必能夠完全根治本港水管的整體性老化問題。
至於水務署近年建立的「智管網」系統,透過在全港食水分配管網內設立約2,400個監測區域,透過主動測漏和水壓管理等智慧管理方式,偵測滲漏水管並盡快安排維修工作,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目前全港食水水管總長度超過6,700公里,即平均約2.8公里的食水水管,才設有一個監測點,加上香港山多平地少,水壓遠較其他國家和地區為高,「智管網」系統是否能夠達致全面覆蓋和監測,及早查找滲漏點,預防水管大規模爆裂,成效仍有待驗證。
環顧全球,已有不少國家和地區採用創新及智慧科技,推動水管網絡管理現代化。以新加坡為例,當地政府早於1980年代已推出計劃,全面更換城市老舊水管,並在2021年初開始,為新建造及現有住宅和商業單位安裝智能水錶,以及在水管增設傳感器,實時追蹤和監測用水異常和管道狀況,大大降低漏水和水管爆裂風險,並將水管滲漏率控制在約5%的水平,遠較香港的13.4%為低。
國家近年亦積極推動水管管理智能化。廣州市近年推出「網格+」優質供水服務,包括構建智慧供水雲端平台,透過系統監控水量、水壓、水質數據,分析使用者需求,實現智慧供水雲端化;同時推動供水基礎建設全面升級,推進老舊管網、城中村供水和智慧水錶等改造,在過去五年累計完成老舊管網改造超過530公里,安裝智慧水錶達120萬台,覆蓋率近五成。而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市,近年亦印發了《深圳市水務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推進水務領域應用場景創新,包括引入人工智能、物聯網,以及無人機等創新科技,透過發展智慧水務,構建現代化水務基礎設施和治理體系。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解決水管老化問題實在刻不容緩。我促請政府迅速行動,全面提升本港供水網絡的軟硬件配套,確保供水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硬件配套方面,政府早年推行「全港性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大規模更換老化水管,在紓緩水管滲漏和爆裂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我建議政府盡快推出下一階段全港性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甚至將計劃恆常化,以全盤檢視本港水管網絡的老化問題,重新釐定修復計劃;而在更換水管時,亦應引入最新物料和科技,確保水管的靭性、耐用性和安全性能跟上國際標準。
軟件配套方面,水務署近年與深圳市水務局成立水務發展聯合工作小組,探討數字水務在兩地的發展和應用,我認為署方可藉此良機,借鑒內地在發展智慧水務方面的成功經驗,用以全面提升「智管網」系統。例如可在監測區域偵測不到的盲點增設傳感器等智能裝置,及早識別管道異常情況;同時引入內地科研機構的先進科技,例如聲納勘察、光纖技術等,協助查找水管滲漏。長遠而言,署方可考慮設立雲端平台,將「智管網」收集到的數據加以分析和應用,就一些水管滲漏黑點作出針對性措施,例如適當調整水壓,以及加強對滲漏黑點的日常維修和排查等,降低水管爆裂風險。 作為屯門區議員,我非常關注區內發生多宗爆水管事故,特別是在停水期間,一些不受停水範圍影響的屋苑,也接收到坊間發布的不同停水消息,多個消息來源容易令居民產生混亂。因此,我促請政府設立供水事故應變機制,在出現水管爆裂和緊急維修而需要停水時,建立即時通訊平台統一發布消息,並與各區民政事務處、區議員、關愛隊,以及業主立案法團等互相通報,準確發布影響區域和恢復供水時間等實用資訊,讓市民和商戶有心理準備及早應對,將爆水管事故對社區和市民造成的影響減至最低。
原文刊於橙新聞:
https://www.orangenews.hk/hkviews/1282364/?utm_source=news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