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修訂39E 拓競爭力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港珠澳大橋及廣深港高鐵快將開通,蓮塘口岸亦將建成,兩地陸路的連繫將有利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物流轉運。要進一步加強區內的「無縫連接」,政府應進一步優化稅制,打通粵港澳三地的人流、物流及資金流,加強區內不同城市的互聯互通。

現時珠三角地區的港資企業數目與規模也較高峰期大幅回落,廠商要成功升級轉型,實在有賴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工商界一直要求政府檢討《稅務條例》第39E條,讓港商就免費提供予內地使用的機器及工業裝置,同樣可獲得香港的折舊免稅額。我認為,特區政府可藉着大灣區發展的契機,放寬有關稅務安排,並在大灣區實行先行先試,吸引更多港企到大灣區發展。

因時制宜 為港商拆牆鬆綁

事實上,粵港兩地的合作一直不斷演變,這與產業結構發展息息相關。早年的珠三角港商多以「來料加工」形式運作,稅務局評定有關企業的盈利時,會以五十比五十的比例計算其利得稅,亦容許它們享有內地廠房機器設備折舊免稅額;近年不少港商成立「三資企業」,從「來料加工」改以「進料加工」的形式運作,惟稅務局對從事「進料加工」的企業不實行五十比五十的稅務計算方法,並且引用第39E條,拒絕給予企業在內地廠房使用的機器設備折舊免稅額。雖然「來料加工」與「進料加工」在名稱上有別,但實質運作模式基本無異,因此當局應因時制宜檢討有關條例及指引,為港商拆牆鬆綁。

此外,39E條亦有嚴格限制出租人就購買飛機成本獲折舊免稅。大灣區擁有世界最具規模的港口和機場群,有潛力成為全球最大的航運和物流中心。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熟悉國際貿易活動的營運和法律,並擁有大量航運及物流業的人才和網絡關係,有能力提供飛機租賃和其他增值服務,如舊飛機處置和隊伍管理等諮詢服務。如能放寬39E條的相關安排,將有助香港發展為飛機租賃中心,為實現灣區「經濟圈」創造有利條件。

面對全球市場競爭,粵港澳三地應突破過往的合作模式,特區政府在稅制上亦應靈活變通。我期望政府能以破格創新的思維,為工商界拆除貿易壁壘,為港人在大灣區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