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促進區域合作締造多贏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香港與內地剛簽署 CEPA框架下的服務貿易新協議,開放力度之大,條例之優厚,為香港服務業前往內地市場拓展版圖,開創了絕佳的有利條件。合則兩利,鬥則俱傷。通過參與和促進區域合作,令香港的經濟發展有更多機遇,朝着多元、高增值的經濟發展方向邁進,香港才是多贏格局的得益者;但肆意挑起兩地的矛盾與紛爭,離間兩地同胞的感情,令雙方關係對立,對香港而言絕對是有害無益的。

兩地合則兩利  鬥則俱傷

新的 CEPA協議,文本中的「最惠待遇」條款指,如內地對其他國家或地區提供優惠待遇較 CEPA更優惠,也會延伸至香港,保證香港繼續享受內地最優惠的開放措施。筆者相信,這是香港各相關業界所樂見,為香港的服務業界進軍內地市場,注入了一支強心針,也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更多機遇。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最近有議員在立法會提出所謂「保障香港不受『大陸化』」的議案,更有議員提出的修正案,不但充斥偏見,甚至混淆視聽,其議案措辭謂:「自香港主權移交以來,特區政府制訂政策時往往只顧及大陸利益」。這顯然是歪曲事實,可以駁斥這些不正確言論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自2013年起,特區政府落實雙非「零配額」政策,公私營醫院都不再接受雙非孕婦的分娩預約。又根據《2013年進出口(一般)(修訂)條例》推出「限奶令」,限制離境人士攜帶出境的奶粉數量。上述政策表明,政府仍然以保障本港居民的相關需要作為優先考慮,並不存在所謂的「只顧及大陸利益」。

應該指出的是,自香港回歸祖國以來,國家的政策措施一再體現對香港的支持。例如1997年香港面對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中央政府多次協助維持港元和本港金融體系的穩定。

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疫潮,本港經濟跌到谷底,中央又應特區政府的要求,在當年 7月 28日推出「港澳個人遊」,即「自由行」計劃,容許內地指定城市的居民以個人方式來港旅遊,為本港帶來多方面的經濟效益,惠及零售、酒店、飲食、跨境客運服務等多個行業,成功令經濟市道回暖。儘管「自由行」計劃帶來大量內地旅客,對部分社區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些影響,但這只是暴露了本港旅遊業接待能力需要檢討,並不能因此而否定「自由行」計劃支持香港經濟穩定的事實。

兩地融合乃本港發展所需

至於該議員提出所謂「停止規劃盲目以中港融合為目標的『大白象工程』」,更是無的放矢。筆者必須指出,如果把能夠進一步發展香港在區域中策略性地位的基建項目批評為「大白象工程」,是盲目的指控!以港珠澳大橋為例,由香港、澳門和內地三方共同商定,工程亦由三地政府分工負責,大橋作為跨海陸路運輸新通道,有助於推動三地經濟可持續發展。就香港而言,一旦大橋和屯
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先後落成,大嶼山將成為往來本港、澳門和珠三角西部的必經之地,發展「橋頭經濟」的價值絕對不容忽視。對於在該區域經營的本港大中小企業將帶來很多便利和商機,包括金融、貿易、物流、工程、建造、旅遊、零售、工商專業及支援服務等在內的行業,均可獲益。如果盲目地說這是「大白象工程」,不但無法以理服人,而且抹殺了工程和建造業界對香港經濟發展的貢獻。

平心而論,兩地融合不但是區域發展的大勢所趨,亦是本港的發展所需,因為各行各業的發展不能只局限於本地,變成「塘水滾塘魚」,而必須積極參與國家落實「十三五」規劃和推動「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所帶來的新機遇,促進香港經濟朝多元化、高增值方向發展,為新一代向上流動創造更多機會。

對於有議員要求特區政府在制訂政策的時候,適當優先考慮本港居民的需要,尊重香港的本土歷史文化,本來無可厚非,但我們卻必須保持警惕,以免讓某些人以此作為挑起香港與內地矛盾的藉口,影響兩地關係的正常發展,亦影響經濟民生。

(刊於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