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促合作 拓出路 謀發展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財政預算案下周三將由政府答辯,其後表決。儘管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是現屆特區政府最後一份預算案,整體而言積極務實,應予支持。我認為,在推動產業發展、促進區域合作、優化政府職能等方面,特區政府可以更加進取,貫徹「應使則使」的原則,投資於未來,為香港開拓新出路,並確保本屆和來屆特區政府對於一些長遠發展策略的承擔,保持相關政策的延續性。

融入大灣區發展規劃

香港若要開拓新出路,特區政府應積極尋求參與區域發展和合作。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首次獲列入報告內,提升至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我深信,香港如果能夠發揮其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發展和區域中的地位與功能,在跨境重大基建設施銜接、產業合作、綠色低碳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將帶來極大的發展機遇。當然,以目前的社會環境,難免會有少數人帶上有色眼鏡,質疑香港會否因此「被規劃」。

事實上,這項跨界規劃是粵港澳三地政府考慮到大珠三角發展的共同利益,經過多番商討的結果。2010年粵港澳政府聯合制定《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研究》,以落實跨界地區合作,目的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尊重各自不同的社會情況和規劃體制,通過優勢互補和互利合作,達至共建「宜居灣區」的願景。本港規劃署曾先後在2011和2014年就該研究展開兩次公眾參與活動。不少市民都認為,鑒於粵港澳三地在地理、環境、生活和文化上關係密切,假如香港的規劃只是局限於本地,香港的長遠發展將受到阻礙,甚至有可能被邊緣化。

區域合作的另一個機遇顯然是來自國家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3月23日公佈,香港在繳付第一期實繳股本後將成為亞投行新成員。較早前特區政府已向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討論,申請開立一筆為數60億港元的承擔額,當中12 億港元為實繳股本,將分5年向亞投行繳付,而48億港元為待繳股本,該委員會已表示支持撥款申請。鑒於亞投行將通過基礎設施和其他投資,促進亞洲經濟發展和互聯互通,可為本港的專業和金融服務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我期望財務委員會稍後能夠盡快批准相關撥款。同時,政府也應爭取亞投行在香港設立區域營運總部,推動本港成為基建投融資中心,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停止爭拗共謀發展

此外,現屆特區政府推出了協助業界參與「一帶一路」的2億元「專業服務協進支援計劃」,於去年11月開始接受申請。當局表示,第一輪獲資助項目將於今年年中展開。我認為,當局除了加強宣傳推廣,以鼓勵業界申請資助,並及時評估成效,以決定是否應「加碼」之外,也應該為本地專業服務業機構和企業參與「一帶一路」項目提供更多行政和財政支援。據了解,當局在落實CEPA及與內地互認專業資格方面,目前已把香港基建工程管理的一站式模式引入前海自由貿易區;至於促進由香港專業人士管理內地援外工程,也取得一些進展。

但正如本人4月6日在財務委員會審核本財政年度開支預算的特別會議上作補充提問時強調,以特區政府的財力,應增加投放資源,以更具體的計劃和對策支援本地業界參與「一帶一路」項目,因為這些是國家級甚至是跨國大型項目,並非本地一般中小企工程公司單打獨鬥可以參與,如果特區政府能夠協助並支援相關公司以聯盟形式參與,將有助增加成功的幾率,為本港專業人才帶來更多的出路和歷練。

香港若要開拓新出路,特區政府固然要積極有為,在政策措施和資源投入上有相應配套,社會各界也應奮發自強。因此,對於一些非建制派議員事先張揚,要以「拉布」方式狙擊預算案的審議,我和經民聯同事都強烈反對,認為這樣做只會阻撓政府施政,窒礙經濟民生改善,損害廣大市民利益。我衷心期待並呼籲,在本屆和來屆特區政府即將交替之際,大家放下歧見,停止爭拗,讓香港社會恢復和諧,共謀發展,讓市民安居樂業,並為新一代向上流動提供更多的機遇。

(刊於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