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轉化財氣  4招激活地區經濟(陳祖恒)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明確指出,要推廣香港工業品牌旅遊,並由政務司司長和副司長主持的「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及「地區治理專組」,加強統籌力度,有效處理環境衞生、社區美化、設施建設和地區服務等問題。

去年市建局研究便發現,深水埗區居民和遊客都認為,政府要加強發展該區「傳承及弘揚本區歷史和特色」和「特色美食集中地」。像布街、皮街、鈕扣街、絲帶街、珠仔街都是香港歷史的見證,對於用好這些地區資源和歷史文化,區內布行、「棚仔」布販、文創小店和本港時裝及紡織系學生等持分者紛紛獻出群眾智慧,出力證明深水埗區絕對有本錢進一步發展工業旅遊,帶動地區經濟。

早在2017年,時任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出,要利用深水埗區傳統服裝布藝基地的底蘊,創造新的協同效應,帶動本土經濟,豐富地區的旅遊資源,幫助香港時裝設計發展。市區重建局便着手預留用地準備興建「深水埗設計及時裝基地」,即現在的DX設計館,而本港手作界、時裝設計師搖籃,俗稱「棚仔」的深水埗欽州街臨時小販市場,亦搬遷到DX設計館正對面的深水埗新布藝市場。

文創+布藝 街市宜協同升級

DX設計館去年末正式啟用,隨即舉辦過首屆「香港時裝薈」節目之一「時尚聯盟-引領工裝美學」、香港傑出時裝設計師作品展「Hong Kong Showroom & Pop-Up Spaces」、中國首位高定藝術家郭培展「時尚焦點-郭培限量作品集」等,而新布藝市場旁的通州街臨時街市天橋底活動空間,亦舉行過多場聯動市集、工作坊等,當中「尋‧埗」市集更是叫座又叫好。然而,要將人氣化做財氣,惠及新布藝市場、惠及整個社區,帶動地區經濟,筆者認為,政府當局需要就深水埗區進行更具策略性的規劃。就此,筆者有4點建議:

筆者聯同本港紡織、製衣及時裝界代表,從DX設計館和深水埗新布藝市場規劃、裝修至啟用一直跟進,就兩者的設置和安排,持續向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食環署、深水埗民政事務專員等部門反映意見。

有市場租戶向筆者表示,新布藝市場位處的通州街臨時街市,仍保留了90年代初落成時的格局,而DX設計館現代化又多功能兼備,兩者從外觀上已格格不入,很難吸引觀展客多走一步。另一方面,市場內縱有零星攤檔由本港時裝及紡織系學生租用「小試牛刀」,整體來說未出租的攤檔仍然頗多,加上目前閒置的兩座建築,予人感覺冷冷清清,更難集客。

政府銳意將DX設計館打造成推動區域發展的樞紐角色,「推出去」周邊也要「接得住」。筆者建議,先從幾步之隔的通州街臨時街市開始,策略性規劃整個街市,一體化提升外觀設計,並科學地引進配合地區發展所需的商販,讓DX設計館訪客也成為市場訪客。汲取經驗後,趁着深水埗區正就重建更新大綱藍圖,擴展規劃至整個深水埗區,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

助持分者 帶動參與社區建設

上文提到,通州街臨時街市天橋底活動空間舉行過多場市集及活動,很多叫座又叫好,然而主要合辦或參與機構及人士大多來自區外。區內持分者向筆者反映,近年深水埗的文創小店如雨後春筍,區內不少布行皮行亦積極轉型兼營手工藝工作坊,或與文創小店合作供應優質物料,區內早已搖身一變成為「文青區」。區內服裝布藝業也想獻出一分力,可是對於無舉辦活動經驗的小商販而言,獨力策劃申辦天橋底空間活動存在頗高難度。

社區營造和地方營造是相輔相成的,《青年發展藍圖》明確提出繼續支持舉辦民間市集,市區重建局亦出版過《營造者手冊》,介紹怎樣善用現有資源和居民自身專長。深水埗區多年前已有過社企民間高峰會主辦的「街坊墟」經驗,部分布行更積極參與社區客廳及社企舉辦的活動。

筆者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再加強與社區工作者、地區組織溝通,協助區內持分者由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累積一定經驗後逐步轉化成協作者,用好天橋底空地定期舉辦活動,打造成深水埗區的地方營造平台,聯動DX設計館及地區盛事,才能更好地將人氣變成財氣,激活地區經濟。

規劃行人專用區 打造特色市集

談及市集,就不得不提到本港的的小販管理政策。筆者早前在立法會上便指出過,社會上有需要才會有小販的出現。香港的商舖、固定攤位小販和流動小販本應百貨應百客,但是筆者留意到一些行人專用區上,排檔被規劃在商舖門前,部分更完全遮擋商舖,實在不利營商和社會的和諧。

筆者認為,有關部門可從更宏觀的角度,加強各區行人專用街道的規劃,更科學地規劃商販的定位,並汲取廟街夜市的經驗,研究劃出周末限定區,供區內商圈和有意創業的市民申請使用。筆者早前跟紡織及製衣業界代表一起考察周末的深水埗區,認為每逢周末傳統商舖大多休市、街道上車流量明顯稀疏的「文青一條街」大南街最為合適。

以日本最古老的商店街東京淺草仲見世商店街為例,東京政府自1885年已加強規劃及管理,在一眾手信攤檔中預留位置給當地老字號如人形燒、麻油天婦羅等作零售據點,既豐富淺草寺周邊的旅遊內容,亦為這些富當地特色的商舖宣傳打廣告,打造成必買手信,直接帶動地區經濟。筆者建議,可先參考發展局即將在海濱推出的輕食飲品攤檔經驗,由政府和相關機構帶頭研發或引入市民可負擔成本、以輕巧物料設計容易收納的現代化流動小販車,並配合深水埗區特色,為「大南街市集」進行長遠規劃。

引管理機制 促進小販良性競爭

無牌小販非法擺賣,則是深水埗區一直以來的老大難問題。區內有長者賣夜冷,又有非法「跳蚤車」,構成交通和衞生問題。

筆者建議,政府可以研究引入彈性機制,主動將他們納入小販管理規劃之中。例如近年爆紅的哈爾濱文旅,著名景點中華巴洛克的古玩街,既有持牌古玩小販,亦有簡單登記即可擺賣的學生文創跟長者夜冷,頗值得參考。當合法擺賣變成常態,小販之間良性競爭,提升形象又能美化市容,得益的是市民。

以上建議均需要政府加強跨部門合作,筆者期望,政府當局從更宏觀的角度考慮社會未來發展和市民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及規劃,發揮好各區的優勢資源,為市民鋪好創業路,攜手帶動各區經濟發展。

刊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