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香港無處不旅遊」 拓跳島遊新機遇(陳祖恒) – 評論文章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維港海濱發展,在保護海港的同時,開放多個具創意和活力的公共空間,如西環、灣仔海濱長廊,以至最新的北角東岸板道,這些設施均深受市民歡迎,在「五一」假期吸引大量旅客到訪「打卡」。

然而,若要實踐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出的「香港無處不旅遊」理念,並有效利用香港的海岸綫和島嶼資源,以加速旅遊業態升級的話,我們就不能只專注於岸上建設,而要以更創新和改革性的頂層思維,從「雙重視角」出發,全面審視和活化景觀,重新規劃海岸與島嶼資源,方能真正發展海上旅遊,滿足現今旅客對深度旅遊的追求。

重塑維港景觀 建更多沿海地標

維港兩岸擁有世界級的城市景觀,但從海上望向部分岸綫,存在着景觀割裂的問題。例如新油麻地避風塘位處於西九文化區及九龍站商業區旁,理應成為維港景觀的一部分,但現時卻用作貨物起卸,導致周邊高樓與工業設施並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海上遊客的視覺觀感,這對希望發展遊艇旅遊吸納高端遊客的香港而言並非理想樂見之事。

因此,建議當局應思考如何改善並理順維港兩邊的景觀,例如借鑑北京亮馬河的「政企共建」模式,引入企業參與海濱規劃與管理,打造無縫連接的「建築物–綠地–水岸」景觀,或建造更多沿海地標,重塑成風格鮮明且美觀的造景,長遠而言將更多海濱用地重新規劃作新旅遊區,有助於帶動附近地區的更新與周邊產業的協同升級。

推「跳島通票」吸客 促島上經濟

「跳島遊」在不少環海城市中深受遊客喜愛,香港擁有眾多風光旖旎的離島,部分如長洲、南丫島、大澳已發展成熱門旅遊點,而一些擁有獨特地質景觀和歷史文化的隱世小島如東龍洲、塔門、蒲台島亦漸受關注。而香港地方不大,只要合理地規劃路綫,一日內遊覽兩至三個離島並非難事。

去年由旅遊事務署主辦的「西貢海島藝術節」,成功創造了本地大型跳島遊的先例。當局可以擴展這一成功模式至更多離島,並參考南韓釜山及日本大阪的旅遊通行證模式,推出「跳島通票」,讓遊客在限定時間內自由乘搭渡輪前往不同島嶼景點,並享受島上住宿、餐飲及體驗活動的優惠。同時,若遊客遊覽滿指定數目的島嶼,便可在離境時獲得紀念品或優惠券,以吸引他們再次光臨香港時使用,增強旅遊業的持續發展動能。此舉鼓勵遊客深入探索各島嶼的獨特魅力之餘,也能促進島上經濟和創造就業機會。

香港得天獨厚的海岸綫與離島資源不僅是地理優勢,更可是經濟轉型的發展新方向。因此,香港需要建構「海洋+」產業鏈,整合科技、體育及文化資源,發展高增值的海上旅遊產業。政府可鼓勵業界發展水上民宿、海上私房菜、漁村文化體驗等新興旅遊模式,並結合各島嶼獨特的故事、歷史和特產,打造更多以該島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和體驗活動,為旅客提供新穎且無法複製的深度遊體驗,讓他們不僅在市區感受到香港的繁華,還能體會到昔日的小島情懷。

此外,香港三面環海,是舉辦水上運動賽事的理想之地,政府應積極引進及主辦更多國際級戶外水上運動賽事,吸引國際健兒同旅客來參賽和觀賽,推動本港成為亞洲水上運動中心,是展現香港優美的海岸綫的最佳時機,做到不只岸上有盛事,海上也盛事連連。

新穎深度遊 建「海洋+」產業鏈

常言道「在山靠山,在水靠水」,香港其實乃是一片福地,既有山又有海,坐享豐富的藍綠資源,絕對可以如夏寶龍主任所言,用好香港1,180公里海岸綫和263個島嶼,不斷加快旅遊業態升級。本人深信香港在海上旅遊方面潛力無窮,要吸引旅客訪港,只要特區政府繼續用好這些先天優勢策略性地「說好香港故事」,統籌社會各界群策群力大膽創新及嘗試,積極推動多元化特色旅遊組合,必能將香港旅遊的金漆招牌擦得更亮,為香港再添一個「國際級海上旅遊之都」的美譽亮點。

———————————【知識庫】維港「東岸板道」成打卡點———————————

•東岸板道全長約2.2公里,分為東西兩段,是貫通港島北海岸綫的重要海濱設施。

•西段長約1.1公里,當中700米是連接東岸公園主題區至北角海濱花園的板道,400米是經優化的北角海濱花園。

•東段由北角海濱花園接駁至鰂魚涌海裕街,預計2025年下半年陸續完成。

•板道另一特色,是在維港首次引入開合橋和轉盤橋,以便利船隻進入近岸水域,既能保持板道暢達性,亦能兼顧運作需要。

•設有共享徑供市民進行不同活動,例如步行、緩跑等,亦吸引大量旅客「打卡」。

•其他設施包括可觀賞日落的階梯式座位、遊樂空間、健身設施、釣魚平台等。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947492/%E3%80%8C%E9%A6%99%E6%B8%AF%E7%84%A1%E8%99%95%E4%B8%8D%E6%97%85%E9%81%8A%E3%80%8D%20%E6%8B%93%E8%B7%B3%E5%B3%B6%E9%81%8A%E6%96%B0%E6%A9%9F%E9%81%87?mtc=7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