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三步曲」解決抗疫信息不對稱(黃進達) – 評論文章

兩年半以來的新冠大流行橫跨兩屆政府,市民也經歷了疫情高低起伏、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特別在今年爆發的第五波Omicron疫情更一度衝擊香港使醫療系統臨近崩潰。至此,疫情於七、八月份久居日增四至五千例,市民已習慣對自己盡量保護、對確診保持心境平和、對生活減少影響。但對於外地遊客甚至本港市民而言,目前的抗疫指引和信息既多且雜,想充分理解要先下一番苦功,這情況不太理想。

抗疫資訊爆炸且出於多門

目前快測或核酸初確者,要先到指定平台進行申報,選擇居家隔離或進入社區隔離設施。居家隔離人士要在政府衛生署人員安排下,配上電子手環及安裝「居安抗疫」流動應用程式。此後確診者七天自行申報快測結果,連續兩次陰性後,可自行剪去手帶出門。文字讀上去步驟簡單直接,但當市民要進行操作時,會發現下載隔離令、申報快測、致電支援其實分割於不同平台,甚為複雜。而且,筆者了解到,有確診者兩次快速測試均發現已沒有病毒,但仍需居家隔離七天的情況出現,情況持續出現,令人憂慮行政程序與現實操作有所距離。

筆者認為,過去一段時間的「救火式」抗疫,令香港整體陷入抗疫疲勞,此時可以參考其他地區的案例,整理步伐重新出發,也好讓市民感受到新一屆政府強政勵治的決心。

參考新加坡 以「程序1-2-3」實現全民抗疫

參考新加坡的情況,500多萬市民中至8月14日有近180萬本地感染個案,但一直維持較低的死亡率不足1600人,除關鍵落實全民打三針築起社區防疫屏障外,更重要的是全民有意識地遵守政府提出的「程序1-2-3」——以不同情境將民眾分流,以免衝擊醫療體系,也使病有所醫。

【程序一】(有症狀未確診):

自覺有明顯症狀者,可搭乘自用交通工具前往指定診所,或是選擇有提供遠距醫療問診服務的診所,由醫師針對臨床風險的高低來判斷臨床處置的流程。若被醫師判斷為高風險,例如高齡長者、免疫功能低下等等,或是症狀嚴重的民眾,會以快篩及核酸同時進行檢測。有嚴重症狀(例如胸痛、呼吸急促、持續發燒)則是馬上轉介至醫院進行照護。沒有此類嚴重症狀的,則須在診所就醫之後馬上返家、一人一室隔離,等待核酸結果。若是陽性確診者,衛生部會有專人聯繫、決定是否可以在家康復、或是需要進入照護中心。若檢測陰性,那麼則由診所醫師繼續提供照護。

【程序二】(無症狀、輕症確診者):

自覺無症狀的確診者或是有輕微症狀的低風險民眾,必須立即停止所有社交活動以及上班上學,以檢測陽性當日起算為第一日,進入72小時的居家隔離期,在72小時期滿時以快篩自我檢驗,若陰性則可以恢復正常生活,若陽性則是繼續居家隔離、自我快篩,直到陰性為止。

若居家隔離期滿7天(已完全接種疫苗的成人或是12歲以下的兒童)、14天(未接種或未完全接種疫苗的12歲以上民眾)之後無須檢測,即可恢復正常生活。若在居家隔離期間症狀加劇,則進入程序一,可再度至公衛診所就醫或是聯繫緊急醫療網。

【程序三】(密切接觸者):

進行5天的自我快篩監測週期,在24小時之內做第一次快篩,若是陰性則可以正常外出活動;若是無症狀陽性則進入程序二;若是有不適症狀,則是進入程序一。在5天內若要離家活動,必須每天出門前,在距離上一次快篩24小時之內再次快篩,到第5天快篩陰性後就解除自我快篩監測週期,報告不須上傳。

匯整既有材料 時不我待

疫情維持橫向發展,對於公共衛生與管治信任來說,始終形成壓力。筆者在不同業界不時收到意見,特別指出政府在廣佈、更新防疫資訊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這或因為特區政府也在摸著石頭抗疫。有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實有必要重振公眾對於抗疫的警醒。引用新加坡的「程序1-2-3」簡單易記,方便市民依序執行,也以一錘定音的方式解決了政出多門、資訊量過多的問題。

承上,新加坡嚴守公共醫療系統不致崩潰,並為開放通關及重啟社經創造空間,特區政府要把握新機遇,社經、抗疫都要兩手抓,那麼指引市民清晰明白防疫方針,讓市民輕鬆跟上政府思路便是關鍵。加上,香港目前以安心出行與居安抗疫程式,以個人為中心的數位足跡去分析情況,其實與新加坡以「Tracetogether」程式的情況非常相近,這是上佳案例可供當局參考。

原文網址:https://www.hk01.com/01%E8%A7%80%E9%BB%9E/80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