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療財政預算的挑戰(龐朝輝) – 評論文章

隨着人口老化加速、慢性病負擔加重以及醫療技術進步令成本上升,如何確保醫療財政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港府重大挑戰。以往香港三十多年有制訂不同發展藍圖,包括「彩虹」報告、哈佛報告及十年前的醫療改革報告,但除了多年前推行的自願醫保,以及最近的基層醫療藍圖,以至收費改革及用者共付原則外,政府並無大刀闊斧改革扭轉日漸龐大的醫療開支。

今年的醫療開支高達1,040億元,佔政府總開支近19%,是第二大支出範疇。但政府仍然過度依賴公營主導醫療系統,約90%住院服務由公營系統承擔,而在公營架構的醫護人員已達數萬人,但在各方仍然人才短缺,要增加各項醫護人手的情況下,局方無能力透過精簡人手架構減少開支。另外,由於香港醫療往往醫院及專科主導,政府補助每張病床每日成本動輙要七千多元。

現在香港醫療融資主要依賴政府稅收,個人直接支付比例亦佔約三成,高昂的費用市民未必能負擔,雖然保險公司也承擔一部分開支,但根據統計,只佔總開支的15%,證明由醫療保險支付的醫療支出仍低,令政府及市民獨力承擔大部分醫療開支,勢頭難以持續。

65歲以上人口比例預計在2046年上升至36%,加上長者人均醫療開支約為年輕人的4倍以上,將顯著推高醫療總需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盛行率持續攀升,需要長期、昂貴的治療與管理。而新藥物如標靶藥、免疫療法、先進診斷技術和手術設備價格高昂,政府長貧難顧。在「大灣區醫療融合」大趨勢下,對政府可能帶來新的服務需求或成本分擔的機遇,運用得宜對香港醫療成本開支製造機遇及雙贏格局。

根據香港大學等研究機構模型預測,若維持現有服務模式與融資結構,未來10至20年將出現顯著的醫療財政缺口,其規模可能高達每年數百億甚至上千億元,遠超目前經濟成長和政府收入增幅。面對這缺口,香港可探索更多元化的解決方案,例如利用稅收扣減,吸引更多民眾購買私人保險及私營服務。政府也可探討類似「醫療儲蓄」或社會保險模式的可能性,建立每個人為自己健康負責的財政儲備。

另外,擴展「用者共付」的原則,除了一些有財政壓力或長者,適度調整公營服務收費,減少有能力人士使用公營服務。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特定醫療項目,尤其是預防和早期干預的基層醫療,配合政府大數據運用,為各年齡層市民建好基層醫療防禦網,降低後期高昂的住院需求。加強透過電子健康紀錄公私及兩地互通,提升系統效率,減少重複浪費。

優化藥物及醫療儀器採購策略,採用同樣優質但性價比高的國產醫藥產品,提升本港向藥廠的議價能力,亦有效減低醫療開支成本。再者,要增加醫療融資方式,社會各界更應深入討論是否需要從依賴稅收的單一模式,轉向混合融資模式,如新加坡的醫療儲蓄或內地醫保等計劃等。未來的出路在於找尋新融資方式、提升公營效率及與私營更無逢合作,加強醫保支援以及以科技改善現有醫療開支多元化解決這問題。

刊於東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