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至25年度財政預算案即將公布,各方均提出不同範疇的意見,作為專業人士,作為中產,絕對希望政府要以穩經濟,惠民生,保持「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的財政理念為香港走出困局。政府要維持財政收支平衡,不但要「開源」,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也要「節流」,審慎使用財政儲備資金,小心平衡各項政策措施對於財政的影響,密切監察財政情況,對不符合財政支出狀況或資金使用績效不達標等項目實施相應的開支管控措施。
對是次財政預算案,筆者有數項建議,首先,房地產是中產人士的重中之重,維持樓價穩定對經濟及信心至關重要。而且,賣地收入是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但是近年樓市不景,地產商對於參與土地拍賣採取了審慎的態度,去年更成為本港土地供應史上出現最多流標次數的一年。最近不同政黨及壓力團體已提倡政府「撤辣」穩住樓價,甚至提供優惠政策鼓勵投資者入市,改善樓市的活躍度,為經濟增長創造更有利的環境。在新冠疫情後,經濟反彈未達預期,股市表現不佳,房地產市場下跌,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可謂叫苦連天。
截至2023年9月,香港中小企業佔本港商業單位總數達98%以上,要更好發揮中小企業在增強香港經濟動力的作用,建議政府多管齊下,扶持中小企業渡過危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短期來看,在資金援助方面,政府應豁免商業登記費,減少差餉徵收,提供額外的稅務優惠,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貸款,簡化貸款申請程序,鬆綁擔保要求,提供更多彈性選項。就「百分百擔保特惠貸款計劃」來說,可適當延長企業還款期限,紓緩企業現金周轉的壓力。
此外,在技術支援方面,政府已於2023年末推出「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DTSPP)」以推動中小企業的數碼轉型,期望當局未來能陸續再推出更多措施,包括提供關於電子化技能員工培訓的資助,推出電子商貿稅務優惠措施等,推進中小企業的數碼科技轉型。長期來看,如何提高投資意願,吸引海內外投資者來港投資,恢復並提升廣大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是經濟復蘇增長的根本所在,需要當局進一步思考,採取行動。
目前,全球化趨勢明顯,眾多內地品牌以東南亞為首站開拓海外市場,同時海外市場亦期望進駐內地市場。香港享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不僅金融產品齊備,滿足跨境結算服務要求,且具有法律服務的優勢。作為「超級聯繫人」的香港,需要發揮好「橋頭堡」「中轉站」的作用,吸引更多海內外品牌在香港設立據點,設立旗艦店、陳列店或辦事處等。政府及貿發局應主動出擊,引薦海內外品牌來港,以及成立專項小組,逐個產業以「個人化方案」幫助海內外品牌在香港設立辦事處。同時,積極配合人才引進計劃,吸引內地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人才進駐香港,滿足市場對於這類專業服務的需求。
數碼港元作為數字貨幣的一種形式,是香港迎接Web3與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金融基礎設施,能夠增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科技競爭力,且有助於促進跨境支付和金融合作,不僅能推進「智慧香港」的建設,且會為政府帶來可觀收入。政府亦應加大力度發展數碼貨幣,並在實施過程中考慮配合內地電子支付等相關領域發展現狀,促進整體電子支付流程完善化。進一步開拓跨地域數碼貨幣,尤其是與東南亞貨幣的互聯互通,推動商業交易的快捷化、便利化。
至於填補人才外流方面,近年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約16萬宗申請,超過十萬宗獲批;其中,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共收到逾五萬宗申請,約39,000宗獲批。香港在人才「引進來」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如何「用得好、留得住」成為現實問題。人才順利落地後,建議政府為有經濟困難的人才提供經濟支援,幫助他們成功渡過適應期。而且由於部分海外專業資格認證不互通等問題,當局應為有特殊培訓需求的人才提供培訓資金支援,亦可透過一些專業學會等平台,舉辦針對性「適應課程」,開展創業輔助工作坊等,推動通過優才、專才和高才計劃的來港人士融入香港社會,真正「紮根」於香港,積極為香港特區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面對日益嚴重的財政赤字,政府應恪守謹慎利財之道,避免公帑被濫用,如2012年推出的長者及殘疾人士「二元乘車優惠」計劃,濫用情況嚴重而引起社會關注。政府必須進一步檢視及優化該計劃的優惠機制,加強罰則,確保每位市民都能夠獲得適當的支援和福利。
運輸系統電氣化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一環,亦是大勢所趨。截至2023年12月底,香港整體電動車數目為76,395輛,佔所有車輛總數約8.3%。在電車普及方面,仍有待持續改善。政府應考慮繼續保持於2018年推出的電動車「一換一」計劃,令更多舊車轉為電動車。其次,政府應持續推進其在「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中所承諾在2025年前,推動私人充電設施達到15萬個,並配備不少於5,000個的公共充電器。只有足夠的充電配備設備,廣大民眾才有意願置換電車。除此之外,積極推動試驗中型及重型貨車電動化及電動交通工具的發展,亦有助推動智慧出行。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商業樞紐,與多邊經濟體均有貿易往來,需要在國際舞台上講好「香港故事」,為香港的經濟及文化發展注入新活力。政府官員可以通過增加外訪、邀請外賓來港舉辦大型活動等方式,介紹香港在金融經濟、人文藝術等方面的優勢,吸引投資者來港,進一步增強多元文化的交互相融,擴大香港作為連接內地和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樑作用。
原文刊於 : https://apps.orangenews.hk/app/common/details_html?contentId=120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