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防疫經濟要平衡 免損管治威信(龐朝輝) – 評論文章

經過個多星期前每日新增逾萬宗個案後,本港新冠疫情最近一星期已逐漸降溫,每日新增個案回落至5,000多宗水平,官方與專家顧問亦漸認為疫情回穩,有空間放寬現時社交距離措施。

事實上,根據不同專家的意見,現時香港已完成接種疫苗或已感染病毒的比例已逐漸提升,而且BA.4及BA.5的新增個案比例亦已升至近8成,據死亡率數據顯示,新型變種病毒的死亡率及重症比率,均較第5波疫情低;而根據世界各地的疫情數據,新型變種病毒個案比例再上升的程度有限,種種迹象顯示本港第6波疫情已進入平台期,以及呈慢慢消退的迹象。

國際活動流失 寬檢疫不容緩

最近一些在本港舉行的大型國際活動及賽事紛紛取消,或移師其他地方舉行,例如香港田徑總會一度取消今屆渣打馬拉松,世界龍舟錦標賽亦移師至泰國進行。由於特區政府在商討賽事上被控疫措施「拖後腳」而往往「歎慢板」,故最近亦有更多聲音,希望政府能逐步開關、放寬防疫措施,令社會復常,包括政府專家顧問及不同政黨亦給予政府頗大壓力,要求逐步放寬防疫措施,其中放寬入境檢疫隔離的「0+7」方案呼聲最高。

現時旅客來港需要在48小時內自費進行核酸測試,抵港後亦需要「3+4」檢疫,並在指定日子進行快速測試,取得陰性檢測結果才可以轉為「綠碼」自由活動。放寬至「0+7」檢疫雖然對港人旅遊回港較方便,但對海外旅客來港卻幫助不大;相比之下,其他國家大部分入境政策已大致復常,本港與外地背道而馳的防疫策略,已逐漸產生負面影響,嚴重打擊經濟活動,降低本港競爭力。

兩年多的抗疫路上,本港已花費數千億財政儲備,以補助及救援各行各業,雖然推出的各項措施包括消費券等,對本地經濟有一定幫助,但對於外向型經濟如本港,若對外仍採取封鎖措施,本港經濟將會逐漸「陰乾」,輸掉多年來賴以成功的基石以及財政儲備。

相信新一屆政府以結果為目標,必須盡快在經濟下行和疫情防控之間取得適當平衡,才能避免本港競爭力一去不復返。現時輸入個案只佔整體個案數字的小部分,政府有必要盡快放寬入境的繁文縟節,既然很多輸入個案是抵港後才確診,要求所有旅客48小時內進行核酸檢測的作用成疑,亦令入境過程變得繁複,增加旅客成本。

從「0+7」方案 逐步接軌海外

政府可考慮取消自行進行核酸檢測的安排,轉而要求旅客來港前兩天開始進行快速測試及提交結果,抵港後則需要進行核酸檢測,但毋須留在機場等候結果,獲取「紅碼」後可繼續在居所醫學監察,每天進行快測上傳結果,以及等待核酸檢測報告;政府亦可以「0+79」方案,根據科學數據及各地疫情,逐步放寬至「0+4」甚至「0+0」,以達致與海外檢疫策略相若,保存競爭力;當局亦可繼續觀察變種病毒的變化和各地疫情嚴重性,採取不同措施,例如內地疫情相對輕微,「0+0」方案實在對香港疫情影響有限。

事實上,新冠患者康復後,有一段時間再感染的機會大為減低,政府甚至可以推廣「康復者氣泡旅遊」,對於有證據顯示最近數個月曾感染的人士,放寬入境限制來港旅遊,以及港人旅行後回港放寬檢疫措施,既可吸引更多海外遊客來港振興經濟,亦能滿足港人的外遊需求,一舉數得。

面對海外積極復常、振興經濟的措施,特區政府有需要加快放寬隔離措施的步伐,但亦更需要一個更一致的防疫政策,以免令人覺得港府步伐蹣跚、坐立不安之感,影響新一屆政府的政治威信。

原文連結: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359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