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提出多項提振香港經濟發展的策略,包括鞏固公共財政資源的政策與理念、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措施、長遠的土地房屋政策、推動高新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吸引外資和專才計劃等等。這系列的政策,提升並重塑香港的定位與路向。
100元印花稅新措施 助力激活樓市
筆者所關注的土地房屋議題,樂見政府將100元印花稅的適用範圍擴至400萬元或以下的物業。這對市場而言,絕對是一個正面的信號,新政策可以看到政府有意透過降低物業印花稅,推動低價住宅的流通量,即時減輕有意上車置業人士的負擔。新政策將賦予市場新的動力,因為有人置業上車,就代表有人可以換樓,在置業階梯中換更大的房屋,改善住屋環境,這對市場整體而言,肯定是一個正面的訊息。
最近兩三年政府的財赤,其中一個主因是賣地不理想,發展商投地意慾低。當中的主因,是因為發展商仍有相當多已經建成的住宅單位在等候發售。現在樓價400萬元或以下物業只需繳付100元印花稅,這政策減輕了計劃上車置業人士的負擔,令整個市場繼續活躍起來。這股動力不單對整體經濟有幫助,亦提升了發展商投地的意慾,有助紓緩政府財赤。
財政預算案亦提出進一步優化土地供應的策略,包括來年停止推售商業用地,同時考慮將部分商業用地改劃作住宅用途,以及推遲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市中心商業用地的原址換地完成期限。
因應市況 作多項策略性調整
從這些政策措施可以看到,政府因應着市場的發展和需要,作出適時的策略性調整,展現了促進者靈活變通的思維,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社會需要,是值得肯定的。
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動和加快北都區發展步伐,其中一個關鍵在於能夠令多項的基建工程提速、提效。預算案中提及政府正積極推動大灣區「組裝合成」建築的優勢互補和產業發展,並調適多項建築測試及認證要求的標準。這不但有助降低建築成本,同時可以加快落實北都區片區開發的各項基建項目。
政府持守促進者和靈活變通的思維,將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與香港人攜手共建美好家園。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