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爺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動用三百四十億元的盈餘「派糖」,包括寬免七成五薪俸稅及個人入息稅,並把上限調高至二萬元,提高子女免稅額至十萬元等,使一向感到受忽視的中產階層能夠受惠。但這些只屬一次性紓緩措施,政府必須進一步重視中產階層的訴求,設法促進社會向上流動。
中產階層非常看重個人的專業和事業發展前景。很可惜,他們的境況今非昔比。即使在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也逐漸出現M型社會,即中產階層萎縮,而富裕與貧窮兩端的人數卻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全球化,不少企業將非核心業務或工序不斷外判到成本更低廉的地方,導致很多中層管理職位流失,長工制也逐漸被合約制取代,動搖了中產人士的職業和收入保障。香港中產階層更接二連三遇上各種衝擊,包括亞洲金融風暴、沙士疫情和全球金融海嘯等,不少人的工作朝不保夕,收入增幅亦追不上經濟增長,生活質素下降,對政府的怨氣和不滿日漸滋長,社會和諧難免受到負面影響。
中產壯大 靠財富增長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於二○○六至二○一四年間,隔年進行一次有關「香港和諧社會」的民意調查,其結果顯示,和諧指數初期走勢持平,但二○一二年以來卻有所下降。根據二○一四年的調查,在「特區政府管治層面」中,「維持良好法治,包括保護個人自由和財產」、「維持市場、言論、傳媒自由」、「維持廉潔管治」三項的滿意度評分最高,而「互相尊重」及「互信」兩項評分最低。在「經濟╱家庭╱個人工作層面」中,「家庭和睦」、「經濟發展」、「就業機會」三項亦相對有較高的滿意度,但「財富與收入分配」、「市民與大財團關係」兩項評分則最低。影響社會和諧的要素可見一斑。
環顧世界各地,中產階層的發展和壯大,主要源於社會資源和財富的增長,而非依賴社會財富的再分配。長遠而言,只有推動本港經濟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中產階層。為此,特區政府必須多管齊下。
落實CEPA 專業人士有機遇
其一,當局應制訂長遠及全面的產業政策,包括積極推動創新及科技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專業服務業等,令香港經濟可以朝着多元化、高增值的方向持續發展。
其二,制訂長遠的綜合城市基建規劃,並按輕重緩急制定各項大、中、小型工程的落實次序。基建發展既是經濟民生所需,亦是對社會未來的投資。如今,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立法會「拉布戰」造成很多工務工程項目議而不決,不但拖累房屋供應和交通運輸等規劃的落實,對工程和建造業更構成直接打擊。
「建造業大聯盟」在三月八日發動五千人參加「反拉布」遊行,參加者有不少中產專業人士,包括工程師、測量師、工程監督人員等,他們擔心若「拉布戰」持續,將導致工務工程「斷層」,令相關專業人士的事業發展蒙上陰影。
其三,積極與內地相關部門商討,完善落實CEPA措施的機制,協助本港專業人士和企業充分把握內地發展的機遇。特區政府惟有致力維持公平競爭,創造更多就業和創業的機會,令到不同行業的中、高層職位增加,增強社會向上流動的動力,才有望較徹底地紓解中產階層的困境,進而擴大中產人口比例。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