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醫療規劃失當 市民醫護受苦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近年公立醫院每逢流感高峰期就被傳媒形容為「淪淊」、「戰地醫院」,但是流感並非「沙士」這類的突然爆發的傳染病,一年裏頭有接近半年都是流感高峰期,政府本應早有準備,但仍然都「倒瀉籮蟹」,實在叫人費解。除了流感高峰期,急症室、專科門診大排長龍也是家常便飯,醫護人員壓力爆煲的新聞無日無之,負責醫治香港市民的公營醫療系統自己也百病叢生。

○二年「孫九招」減建公屋停建居屋,惡果在數年後逐步浮現,香港現在的樓價可以用「天價」來形容;同樣地,政府在回歸初期,經濟低潮時削減醫科生學額、醫管局減聘醫生,關閉護士學校,回歸後只興建了將軍澳、北大嶼山、天水圍三所中型醫院和兒童醫院。當年政府施政失誤的苦果,現在就由醫護人員和市民去承受。

人口與病牀比例嚴重失衡

翻查政府統計處資料,○六年九龍西總人口是一百萬零八千五百八十九,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有十五萬零五百七十三人;到了一六年,總人口增加十五萬八千八百零二人至一百一十六萬七千三百九十一人,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亦增加了二萬九千六百九十八人。

十年間人口增長兼人口老化,但服務九龍西的四所全科醫院病牀同期增加了多少張呢?○六至○七年度合共有五千六百一十二張,到一六至一七年度有五千六百一十九張,換而言之,十年來九龍西只增加了七張病牀,即使多給予政府和醫管局一年時間,截至一八年三月三十一日,十一年來也只是增加了十三張病牀。

十年前公立醫院的人手和病牀已經相當緊張,十一年來十六萬人分十三張新病牀,每一萬人都分不到一張,試問醫院怎麼可能不逼爆?

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同樣嚇人,大部分專科都翻了一翻,有些翻了兩、三翻。○六至○七年度九龍中聯網例行個案專科門診輪候時間中位數,內科三十八星期、眼科三十二星期、骨科二十星期、到一六至一七年度則變成八十星期、九十二星期、五十八星期,增幅分別為百分之一百一十、百分之一百八十八、百分之一百九十。九龍西聯網眼科輪候時間更加由三星期劇增至五十六星期,十年急升十八倍。

眼科作試點 資助病人去私營

香港公私營醫療系統的人力資源一直失衡,四成五醫生在公立醫院任職,但肩負起九成住院服務。筆者和所屬的經民聯、西九新動力一直倡議促成更多公私營協作計畫。但多數現有的公私營協作計畫都要病人在醫管局接受首次門診後,才會「錢跟人走」分流去私營市場。

筆者早前與醫管局會面時就指出,新症才是專科門診的「壓力點」,事實上不少病人的病情很簡單,接受一次門診便不需要覆診,建議選擇輪候時間最長、私家醫生比例最高的眼科作為試點,推出新的公私營協作計畫,資助病人去私家醫生接受第一次診斷,既可紓援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減少病人等候時的憂慮,最重要是避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刊於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