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香港擁有豐富的海島資源,絕對有發展生態旅遊、水上經濟的條件,配合世界領軍、高度成熟的金融與服務業體系,以及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具備發展全球高端消費與服務業的戰略高地優勢,其中在遊艇產業優勢更是獨特而明顯。
然而,數據所見,香港坐擁亞洲第二的超級遊艇保有量,卻因綜合因素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當香港積極發展文旅、創新的新質增長點之際,當前遊艇經濟發展機遇之窗卻正在收窄,筆者認為香港必須緊抓歷史機遇,在政策與基建兩個方面根治問題。
遊艇經濟的爭奪戰
遊艇經濟具有極大的消費潛力。遊艇作為會客及休閒工具,融合商務與休閒屬性。這小數人群能夠持有遊艇並持續進行旅遊活動,當然身擁豐厚資產,是國際間具有超高資產淨值的高端客群。他們的年均消費逾 500 萬港元,熱衷於一系列水上運動及跳島探險體驗。亦有部份中產人士會租用遊艇,或與朋友合夥購買,一嚐富裕階層的家庭活動體驗。
如同名車一樣,為了遊艇的健康性能得以維持,良好泊位與適時保養非常重要,而這些都是用家樂於給付的持續開支。換句話說,遊艇所泊之處,短泊可以為當地帶來補給收入及旅遊消費紅利;長泊者更會贏來長期租務收入,與及船主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外加其處理經濟金融事務所需配套的需求機遇。
會生金蛋的雞誰不愛?新加坡為此減免船舶註冊費,並實行「定點停靠,就近聯檢」通關模式,搶佔區域樞紐地位。船長提前預約抵達時間,新加坡移民局人員在遊艇抵離時前往指定遊艇會,為旅客辦理出入境通關手續,為旅客提供了東南亞經新加坡沿途前往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的便利。深圳、廣州亦有類同做法,通過國際遊艇展年均吸引數萬高端客群,亦實行「定點停靠,就近聯檢」便利旅客。
作為亞洲第二大、擁有 92 艘以上的超級遊艇( 30 米以上)的香港,在遊艇經濟爭奪戰場的壓力甚大,稍有不慎,每年 45 億港元的潛在經濟收益( 30 億元服務業+15 億元貿易額)將會流失,而且在粵港澳大灣區「休閒經濟圈」的核心話語權亦會拱手讓人——杜拜的船主陸續轉移至印尼、泰國得新興遊艇發展地區,可謂前車之鑒。
香港的優勢與需克服的難點
香港坐擁 263 座島嶼及 1,180 公里海岸線,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發展遊艇旅遊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香港作為自由港實行簡單稅制,遊艇進出口享受免關稅待遇,對國際買家極具吸引力。疊加其全球金融、航運與貿易中心的地位,資本與人才高度集聚——除稅制優惠和資金流通便利等經濟因素外,優質的生活環境及完善的子女教育配套,更使其成為高淨值人士的首選目的地。資料顯示,近六成有意在亞洲獲取居留權的內地高淨值人士將香港列為首選,印證了其雄厚的經濟與產業基礎對遊艇產業形成的強大需求支撐。
然而,目前香港要放手發展遊艇經濟,需要克服的挑戰實有不少。比如全港遊艇泊位僅約 4,300 個,連香港 12,325 艘持牌遊樂船的需求都未能滿足到,而且適合大型遊艇的泊位尤其稀缺。加上現行政策與法規限制,遊艇出入境程序繁瑣,需提前 24 小時申請許可,且船隻停留超過 182 天需額外申領牌照,非常不利於國際遊艇停靠。
協同灣區競逐全球市場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將遊艇產業納入長遠規劃,與業界攜手推動這一高端經濟板塊的騰飛。既然新加坡一個城市可以槓桿到馬來西亞、印尼等沿岸地區,香港何嘗不能與深圳、廣泛等地探討「就近聯檢」的通關方案,又在業務上聯動,利用大灣區的優勢產生更大的區域協同效應。
就如現在港車北上維修一樣,香港以高端遊艇服務為招徠,其他灣區城市提供遊艇製造與維修的技術支持。如此一來,香港能否以自身先天優勢,槓桿整個大灣區發展區位遊艇中心,吸引國際遊艇旅客,還能帶動相關產業鏈發展,為經濟注入新動力。遊艇經濟,真喺有得諗。
原文刊於香港01: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6572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