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二十屆三中全會在7月18日勝利閉幕,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在這個關鍵時刻制訂並通過《決定》,為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擘畫了宏偉藍圖,亦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及如何駕馭國際變局立牌指路,錨定了方向。
《決定》第七部分「完善高水準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開宗明義指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並提出「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進改革」的總體方略; 同一章節亦賦予香港五個重要任務,包括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以及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三中全會開啟改革新篇,牽動着全球目光,啟迪深遠,意義重大。香港既是國家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參與者,更是貢獻者和受益者。因此,國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為香港帶來重大的發展機遇,香港應從以下五方面施展所長,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一、 積極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
「二十大」報告指出,「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是香港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自回歸祖國以來,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同時亦是中國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擁有高度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可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無縫接軌,亦深受國際商界及投資者信任。香港必須充分發揮「一國兩制」下的制度和法治優勢,將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強勁的科研實力,與西方市場實現有機結合,助力國家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二、 全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
「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為八個重點領域的發展中心,《決定》強調要鞏固當中三大中心的地位,彰顯本港國際金融、貿易,以及航運發展對國家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至為關鍵。香港必須在現有制度上拆牆鬆綁,並在政策措施上推陳出新,全力維護及強化三大中心作為香港核心競爭力的優勢。
金融發展方面,特區政府須進一步深化與內地「互聯互通」和「跨境理財通」制度,同時為綠色金融和債券市場引入更多新興金融產品,維持市場競爭力。在強化貿易中心建設方面,政府應繼續爭取盡早加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和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同時加快與更多海外經濟體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和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稅協定。航運發展方面,政府宜盡快推動「智慧港口」建設,維持航運的可持續發展,亦應善用本港航運經驗融入灣區,發展航運金融、船舶融資等高增值服務,並且整合灣區的貨運信息,制定一套國際化的航運指標,方便投資者了解灣區的航運動態,助力灣區航運國際化,亦提升香港航運業的地位。
三、 聚焦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決定》第四部分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策略性支撐」。目前香港共有5所全球百強大學、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22所中國科學院聯合實驗室,同時亦有數以千計的世界級學者和數以萬計的科研人員,具有深厚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優勢,有條件實現「教育、科技、人才」有機結合。
特區政府在《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內提出構建新田科技城和大學教育城,未來北都將匯聚海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基地,有力承載海內外高端人才落戶香港。特區政府應在政策上作出配合,除了吸納內地和歐美科研人員外,亦應放眼全球,引進不同地區如東南亞、印度等地的創科人才來港發展,打造國際高端人才的集聚高地,同時規劃好大學教育城的科教資源,加強培訓現有創科人員的技術和知識,強化產學研合作,將科研成果轉為市場產品,藉此開拓商機。最後,特區政府必須加快完善新田科技城的配套,以便優質的創科企業落戶,與深圳、南沙等地對接,建設一個灣區國際創科大平台。
四、 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
香港作為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之一,在法律、會計和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方面具有國際化優勢。在國家全面對外開放的新征程中,香港應主動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擔當好內地聯通世界「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核心角色,把外資「引進來」和協助內地公司「走出去」。
《決定》指示要「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及「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為香港生產性服務業提供發展機遇。我促請特區政府與內地部門商討,共同構建一個內聯各省區市、外接國際市場的生產性服務業平台,在會計、法律和融資等多方面為內地企業提供專業服務,同時亦建議為香港生產性服務企業提供支援和誘因,鼓勵他們到內地設立支部,開拓內地市場,亦可與當地生產性服務業互相交流合作,創造更多發展空間。
五、 持續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開世界未有之先河。灣區涵蓋「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其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一直以來都是灣區建設的難點。若能持續深化灣區內不同城市的合作,破除規則和機制上的藩籬,便能真正促進灣區城市有機結合,發揮協同效應,創造龐大的經濟效益。
北部都會區南接香港市區、北連深圳前海,是實現灣區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的最佳載體,亦是助力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大舞台。我促請特區政府持續加強與灣區各城市的溝通和協調,打造更多高水平的「灣區標準」,為日後不同產業發展和跨境合作打下堅實基礎,同時提供靈活政策,例如為在北都創業和就業人士提供專屬通行證和便利通道等,促進粵港澳三地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全流通」。
國家對香港的寄語和期許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出,「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深入理解和領會三中全會精神,把握機遇,銳意改革,主動作為,加快推進香港由治及興」。《決定》涉港部分彰顯香港在國家建立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香港各界必須深入掌握和主動實踐《決定》所賦予的重要任務、戰略定位和歷史使命,抓緊新機遇,迎接新發展,作出新貢獻。
原文刊於 : https://www.orangenews.hk/hkviews/1235008/%E5%8A%89%E6%A5%AD%E5%BC%B7—%E8%B2%AB%E5%BE%B9%E8%90%BD%E5%AF%A6%E4%B8%89%E4%B8%AD%E5%85%A8%E6%9C%83%E8%B3%A6%E4%BA%88%E9%A6%99%E6%B8%AF%E7%9A%84%E9%87%8D%E8%A6%81%E4%BB%BB%E5%8B%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