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馬年新春,在此謹祝大家財運亨通,福星高照,馬到功成,發多些新年財。
上次,我在蛇年年尾回顧了過去一年的形勢發展,今次我想趁新年講下新願望。正如我過往多次說過,金融服務業的中小券商,是面對著十分險峻的形勢,因為她們所佔的巿場份額不斷遭到蠶食,而香港這個巿場卻是全方位開放,即是面對的競爭愈來愈大,而監管機構對行業的監管,卻又愈來愈嚴,令中小券商經營環境愈來愈艱辛。
所以,我希望政府和監管當局,要以發展和監管並重作為政策目標,切勿過猶不及,為了追求或迎合所謂國際化標準,而在監管政策上為管而管,不斷推陳出新,從而加重業界的遵從成本,和扼殺業界的生存空間。
調減交易徵費是善意回應
就證監會最新公布調減交易徵費一成及繼續寬免牌照年費兩年,我想誠如證監會主席唐家誠向記者表示,調減交易徵費是象徵意義,但我想這總算是對中小券商生存環境惡劣的一種善意回應,故我是會支持的。
但問題是光靠象徵式的減輕皮費,遠不及為業界鬆綁,把過分監管的地方稍為放寬,讓業界可以掙得多些商機來得實際。如去年上半年,港股交投疏落,令業界的經營面對分艱辛的形勢,除了有十多家中小券商結業以外,連實力雄厚的老牌券商-景福證券也於年中之後光榮結業。尚幸最後一季,新股上巿旺場,令股票巿場的成交額也搞活起來,才令業界扭轉劣勢,得以稍為喘息。
預計今年隨著早前「三中全會」確立內地會進一步改革和開放金融巿場,新股上巿規模仍甚可觀。但偏偏中小券行受制於證監會的財政資源規則的限制,在為客戶提供認購新股上巿融資時,要為此額外備有5%的速動資金。但新股上巿旺場時,一日以至一周多隻新股齊齊上巿,時有發生,若要為客戶作5%資金撥備,只會令資金未及回籠的問題更趨嚴重,難以承接新的商機,間接令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令巿場發展失去平衡。
勿將法規綁得太死
但其實只要超額認購20倍或以上,對券商提供的融資而言,根本就已不存在甚麼風險的問題,因為超額認購20倍以上,客戶中籤機會率便已大降。何況,客戶本身是要承擔一成的資金,其餘九成由銀行擔保,無理由要券商在這方面再承擔多5%的速動資金「買保險」。故我們不是要求政府或監管當局特別對待,只是要求公平競爭,同時又不會加巿場風險,若監管當局時刻抱著行騎樓底帶鋼盔的心態行事,只會扼殺中小券商商機,未能到兼顧發展與監管之間的平衡。
當然,政府也應著力為本港券商開拓更多商機,如協助我們進軍內地,協助處理大門開了,小門未開的局面,只要是公平競爭,就是我們輸了也不會不服氣,但若因為法規綁得太死,令商機盡失,責任就在政府和監管當局上!
(刊於 經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