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政府新一份施政報告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提出系列措施鞏固提升香港三大國際中心地位。為配合落實施政報告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貿易中心的政策方向,經民聯今日(10月23日)率先發布「構建北部都會區『雙循環』跨境物流中心研究報告」。報告提出十大政策建議,包括發揮香港既有優勢,在洪水橋構建北部都會區「雙循環」跨境物流中心,建立全球供應鏈服務集聚區,打造國家跨境電商「外循環」支點等(詳細內容見附件),以鞏固提升香港的國際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加速香港由治及興,助力國家高水準對外開放。
出席發布會的經民聯成員包括主席盧偉國博士,副主席林健鋒、梁美芬教授、吳永嘉,秘書長陳祖恒和副秘書長陸瀚民。盧偉國主席在發布會上指出,充分發揮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地位的獨特優勢,進一步推動現代物流發展,助力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是香港落實三中全會精神的一項重要工作。雖然香港作為航運貿易中轉地的功能角色正在弱化,但作為國際航運貿易中心的四大獨有優勢並沒有改變,包括資金貨物基本上免稅自由進出、以普通法為基礎的商業貿易制度、高國際認受性的專業服務、背靠祖國且聯通世界的特殊地位。而中國是全球最大製造業大國和貿易大國,構建跨境物流中心對於國家進一步高水平對外開放,具有戰略意義。因此,經民聯就如何發揮香港上述獨有優勢,構建北部都會區「雙循環」跨境物流中心,建立全球供應鏈服務集聚區,打造國家跨境電商「外循環」支點,以鞏固提升香港的國際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助力國家高水準對外開放,提出以下十大政策建議:
一、主動規劃創新機制,在北部都會區內的洪水橋打造全球供應鏈服務集聚區,以在五大方面發揮功能:1、在區內提供土地、稅務等優惠支持政策,爭取更多內地及國際優質供應鏈服務企業落戶。2、大力扶持初創企業或中小企推動供應鏈服務創新,培養更多「獨角獸」企業。3、助力發展內地跨境進口商品基地。4、建設跨國供應鏈管理平台,為內地產品出口提供認證增值服務。5、建成「雙循環」產業互聯網交流平台,為內地和國際企業提供各種跨境業務。
二、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市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進一步發揮香港、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的優勢,打造港珠澳橫琴物流生態圈。爭取實現港珠澳三地跨境物流「同城化」,亦能夠與香港的「雙循環」跨境物流中心形成協同效應,為香港經濟注入動力。
三、擴建粵港跨境冷鏈聯運基地,完善香港轉口食品的檢驗機制,發揮香港物流優勢。包括在東莞臨時物流園現址附近設立冷庫設施,並推行先導計劃,讓冰鮮貨品從香港機場直接循海路運往東莞清關,再進入內地市場,而貨品在進入內地時可獲減免關稅,進一步善用機場三跑道的容量和優勢;同時在珠江西岸(如珠海)設立另一個物流園和冷庫設施,進一步便利新鮮食品經香港轉口。
四、進一步強化香港貿易發展局在跨境電商發展上的作用和功能,加強對本地企業財政支援,培育香港電商青年人才和打造培訓基地,支援業界發展,同時爭取國家擴大《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的覆蓋門類以及提高交易限值。
五、推出更多政策優惠,支持本地企業設立更多電子商貿平台,政府可發揮香港融資優勢,與銀團合作打造香港自主品牌的跨境電商平台,引入認可品質檢驗機制,令本地產品能依靠本地的平台銷到內地或國際,也助力內地產品「走出去」。
六、加強法規保障,制訂網絡安全和消費者權益保障的法律,加強對電子商務活動的監管,為跨境電商營造有利營商環境。
七、建議中央將香港定位為「絲路電商」的國際合作平台,支持港企把握國家「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的機遇,包括支持香港與更多「一帶一路」國家簽署各種自由貿易協定,為香港和內地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八、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數據平台,推進三地數字基礎設施的對接、互認、互連、互通和標準化,建立灣區內統一的數據分類審核制度,推動跨境數據流通。
九、打造「香港電商購物節」,推動兩地電商合作,積極向內地消費者介紹、推薦香港產品,藉此擴闊香港產品銷售網路,開拓內外電商市場。
十、優化貿易環境,以創新、專屬、專項方式研究試行各項通關措施,以提升物流通關效率,降低跨境物流成本,爭取跨境物流港澳地區一日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