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作為國際旅遊勝地,夜經濟一直是吸引旅客、刺激本地消費的引擎之一。經民聯今日(9月5日)專門發布「發展香港夜經濟研究報告」,呼籲特區政府在推動五光十色夜香港時,結合本地特色市集和美食元素,讓旅客獲得更完整的「港味」體驗,同時在政策法規上拆牆鬆綁,以發揮夜經濟的最大效益,為香港旅遊注入更大的動力。經民聯在報告中提出七大策略性建議(詳見附件),包括讓夜經濟與盛事聯動,吸引旅客留港夜消費、打造地標式美食薈、設立墟市夜市、完善夜經濟交通配套等,致力重塑香港夜間活力,令香港做到「無處不旅遊、無時不旅遊」。
作為本港工商及專業界代表,經民聯持續關注和全力推動本港各項經濟產業發展,每年發布大量研究報告向當局提出務實可行的建議。這份「發展香港夜經濟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訪港旅客錄得2,400萬人次,按年增長12%,反映香港旅遊業正穩步復甦。然而,面對周邊城市競爭及旅客消費模式轉變,香港必須進一步提升夜間吸引力,釋放夜經濟潛力,以增強香港的旅遊吸引力和競爭力。經民聯認為,香港擁有豐富的夜文化資源,包括盛事、美食、市集等,極具條件重新打造成為亞洲夜消費之都。經民聯該報告中提出的七大建議包括:
一、重視夜經濟貢獻,建議特區政府參考內地及海外經驗,訂立全面推動五光十色夜消費的鼓勵性政策,並集合不同持份者,共商帶動夜消費的具體策略和措施,設法鼓勵市民和旅客開心投入夜消費。
二、從制度及政策上拆牆鬆綁,特區政府在維持基本社會秩序和治安的同時,需適度放寬土地使用、噪音、衞生等方面的規定,同時彈性執法,為商界助力推動夜經濟掃除障礙,為發展五光十色夜經濟創造有利條件。
三、實現夜經濟與盛事聯動,推出多元產品,包括盛事套票,套票提供旅遊、餐飲、住宿等旅遊元素體驗,吸引旅客留港夜消費。在盛事完結後,還可以提供旅客專車,引流旅客到酒吧區和夜市,為外地旅客提供多種消費選擇。
四、由政府撥出合適空置用地或建築物(如空置或使用率低的公眾街市),安排特色的大排檔烹調傳統撚手小菜,並預留空間予街頭表演等藝術活動,結合文創與社交媒體宣傳,打造具吸引力的地標式「香港地道特色美食薈」,以吸引旅客和市民,做到「日夜都旺」。
五、盡快跟進和匯報中環機鐵掉頭隧道延展段工程項目的最新進展及時間表,保留現有整個中環海濱活動空間,以維持香港在爭取戶外演唱會的競爭力。此外,適度放寬演唱會限制,增加場地的使用便利,以提升本地演唱會盛事的吸引力。
六、把握文創風潮,汲取廟街經驗,在各區設立墟市,周末夜市。例如於海洋公園山下園區舉辦恆常周末夜市;並善用深水埗布藝市場等特色場地,推動文創市集,以塑造墟市夜經濟。
七、完善夜經濟交通配套,協調港鐵、小巴、的士服務時間,增設多層機械式泊車位,並逐步擴大「粵車南下」配額,便利不同的旅客來港旅遊消費。
經民聯強調,目前香港旅遊業正在復甦,需要不斷增強旅遊吸引力和競爭力,而「夜香港」、「夜經濟」絕對是香港旅遊業必須大力重新激活的關鍵拼圖。報告援引了內地及海外成功經驗,如廣東的夜經濟活動、新加坡的熟食中心、英國的博羅市場等,說明只要特區政府透過政策創新與跨部門協作,從制度及政策上拆牆鬆綁,香港作為國際化程度更高的開放城市,絕對有潛力和有能力重新打造成為夜消費之都。
出席是次發布會的經民聯成員包括主席盧偉國博士,副主席林健鋒、梁美芬教授、吳永嘉,秘書長陳祖恒,副秘書長陸瀚民,執委龍漢標及油尖旺區議員、經民聯工商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黃舒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