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盛東邨獨居長者在住所不幸辭世逾年半,這是本年第二宗獨居長者在住所身故的事件,無疑為整個香港社會敲響了警鐘。這不僅是家庭悲劇,也反映出獨居長者支援服務仍有優化空間。我們可從制度協同、科技應用、社會關懷三方面着手,進一步織密獨居長者的守護網,避免類似悲劇重演。
加強部門協同,完善聯動機制
當前,房署、社署、關愛隊等在獨居長者服務領域各有職責,若能進一步加強溝通與協作,可讓服務更為高效。以袁女士的案例來看,作為綜援戶,社署代繳租金的信息與房署的獨居登記數據若能更好地互通,或許能更早觸發關懷機制,避免鄰居一年多未見其身影而未及時介入的情況。
建議組建跨部門工作組,統籌協調獨居長者的支援服務。推動建立「獨居長者資訊共用平台」,整合公屋入住信息、綜援領取、醫療記錄等資料,對70歲以上獨居、有慢性病史、無親友聯絡的長者自動標記為「重點關懷對象」。在此基礎上實行「一人一檔、一月一訪」機制,由社工、關愛隊隊員與房署職員組成聯合探訪隊,確保對長者的關懷更及時、更到位,實現風險早發現、早介入。
科技賦能,用智慧手段築牢防線
面對人力資源的客觀限制,智慧科技可成為有力補充。立法會議員梁文廣提出的門磁感應裝置與拍卡系統,是很有價值的思路,值得研究借鑒。可考慮由政府提供補貼,為重點關懷的長者在門口安裝紅外線感應器與浴室跌倒感應器,通過網絡實現24小時關注。當系統檢測到72小時無活動記錄時,自動向跨部門工作組發出提示,以便及時跟進。
同時,可借鑒房協「一邨一社工」的模式,由社工專職負責科技設備的預警信息管理,確保收到提示後1小時內派員上門核實,避免因延誤造成遺憾。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設備安裝需充分徵得長者同意,並嚴格遵守個人資料保護原則,在保障安全與尊重隱私之間找到平衡。
守望相助,凝聚社區溫暖力量
除了機制完善,社區關懷的溫度同樣至關重要。袁女士的鄰居一年多未見其身影而未及時介入跟進,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鄰里守望意識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關愛隊可牽頭開展「鄰舍相照應計劃」,組織社區義工與獨居長者配對,通過每日一句電話問候、每周一次代購、每月一次茶聚等方式,用日常陪伴傳遞溫暖,彌補機械化監測的不足。
此外,建議在公屋大堂設置「長者動態分享欄」,鼓勵居民分享對長者的關注與所見所聞,形成覆蓋全社區的「關愛網絡」。當每位鄰居都願意成為長者的「關心者」,獨居便不再意味着孤立無援,同時也能增強社區的凝聚力。
政府可考慮加大資源投入,通過稅務優惠、表彰獎勵等方式,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獨居長者關懷服務,並將其納入長期規劃。人口老化是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如何做好長者服務,是對社會文明程度的考驗。從跨部門協作到科技應用,從社區互助到政策保障,唯有多方合力、持續優化,才能讓每位長者在尊嚴與溫暖中安享晚年。這既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香港作為文明社會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原文刊於橙新聞
https://www.orangenews.hk/zjjc/1287701/?utm_source=news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