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青年 : 真正的香港未來(黃進達) – 評論文章

國家自2023起將每年8月15日定為「全國生態日」,以提高社會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意識,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特區政府與非政府機構為此亦推出多項特別活動及優惠,讓市民一同響應及參與今年第三屆全國生態日。香港青年作為我城最富活力與變革力量的群體,應該作為重塑香港未來與綠色經濟的主體。

青年是香港轉型的核心動能

青年是任何城市未來的主人翁,在投身社會大染缸後,其觀念及上流意志,必然會與社會經濟型態產生衝突。青協「青年創研庫」曾對香港青年進行調研,絕大部分香港青年渴望留港發展,但其中近6成對前景憂心忡忡,擔心薪金下調、知識追不上時代、還有「四業」困難。這種結構性困境並非青年之殤,更大程度反映的是城市偏重某些產業、動能無法全方位發展之困。廣大青年擁有創新思維、無限活力、與對職業公平未來的熱望——這正是香港發展「八大中心」、成功轉型不可或缺的核心動能。香港再不能以金融服務作為「單天保至尊」。

結合可持續發展的新產業思路

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旅遊,正是青年動能與城市轉型需求的案例。事實上,綠色旅遊絕非單一旅遊產業,而是融合環保、科技、文化、社區建設的複合生態系統,為青年的實現多元才華提供場域。未來北都創科園區投入運作,科創青年在內揮灑智慧,設計出精準追蹤碳足跡、或協助研發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程式,交予另一批在郊野公園的青年生態導賞員,呈現香港獨特的自然故事,甚至讓他們參與規劃低碳綠道網路,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旅遊體驗,這些跨學科的貫能,是文旅產業的綠色升級,更是青年將理想轉化為現實、獲取尊嚴與價值的廣闊天地。

青年優先政策  構建共生系統

要將願景變為現實,青年政策需整個大施政系統中率先突圍。根據香港《青年發展藍圖》推動青年長遠發展的核心精神,本屆政府特別是民青局致力於培育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有抱負且具正向思維」的新一代,「提供有利環境,讓青年對未來抱有盼望,自強不息,在社會盡展所長,繼而貢獻香港、國家以至世界」,當中以多元行動計劃、支援發展與向上流動幾個層面為其創造發展機遇,提升競爭力,「啟發青年,燃亮未來」。

全國生態日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未來的深切期許,其意義遠不止於一日之行動。香港青年,蘊藏着這座城市最蓬勃的生命力與最真摯的對美好未來的嚮往。筆者期望構建一個青年與自然深度聯結、互相成就的共生系統,讓青年在香港的綠水青山找到事業的舞台。最直接的,當然莫過於綠色旅遊。

筆者建議政府可以更進一步,為香港制定《可持續發展白皮書》,內文包括旅遊和經濟篇章。參考國際先進經驗,在所有經濟政策設定時,要明確將解決、緩減青年「四業」困難作為政策考慮因素之一。而且,為培養青年有更強的可持續觀念與能力,教育體系是高等院校需要深度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香港青年拓展視野,汲取全球智慧。筆者相信通過建立「綠色青年」的培養系統,能香港發展路上自然實現新質、低碳、先進生產力的結合,在綠意盎然中開拓真正的未來。

原文刊於 : https://www.orangenews.hk/hkviews/1290491/%E9%BB%83%E9%80%B2%E9%81%94-%E7%B6%A0%E8%89%B2%E9%9D%92%E5%B9%B4—%E7%9C%9F%E6%AD%A3%E7%9A%84%E9%A6%99%E6%B8%AF%E6%9C%AA%E4%BE%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