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經民聯發佈《加快建屋 急民所急》研究報告
兩大目標九大建議促政府從速建屋
訂人均居住面積具體政策

經民聯發佈《加快建屋 急民所急》研究報告,全力促請政府把提高香港人均居住面積訂為一個具體政策目標,以紓解迫在眉睫的房屋問題。

香港房屋問題極為嚴峻,劏房單位及居民數目持續增加。要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既需要提出長遠的藍圖,也要有立竿見影的措施救「近火」。經民聯今日(22日)發佈《加快建屋 急民所急》研究報告,提出兩大目標:「明確訂立人均居住面積200平方呎」和「爭取10年內開發2,400公頃土地,以增加65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並就從速興建房屋提出九大政策建議(詳見附件),全力促請政府把提高香港人均居住面積成為一個具體的政策目標,以紓解迫在眉睫的房屋問題,回應市民的迫切期待。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表示,特區政府應該在房策上定立兩大加快建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明確訂立人均居住面積為200平方呎。雖然特區政府在《香港2030+》最終報告中接納經民聯《香港十年安居計劃》的建議,提出將目前人均居住面積161平方呎增加至215至237平方呎,惟報告主要聚焦闡述香港2030年以後空間發展策略,只是一個規劃框架。經民聯建議先將人均居住面積200平方呎訂作具體、明確的政策目標,讓市民先看到「住大啲」的曙光,並以此制定持續有序的長遠計劃。第二個目標是爭取10年內開發2,400公頃土地,增加65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盧偉國表示,兩大目標將遠景化為具體以及切實可行的目標數字,期望特區政府拿出決心,達成目標。

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建議特區政府樹立「安居優先」概念,讓規劃發展與收地建屋並行。他表示,建設北區都會區發展需時長達20年,但解決香港房屋問題不能再拖,北部都會區和新界開發應以盡快建屋讓市民安居為最優先工作,政府一方面進行全面研究和規劃,並透過修訂現行法例為發展掃除障礙;另一方面應同步進行規劃與收地建屋,在一些已經劃為住宅區的地區,爭分奪秒覓地建屋,紓緩目前迫在眉睫的房屋問題。研究修例釋放祖堂地方面,經民聯建議政府先行調高賠償金額,以不低於甲級標準作賠償,並按地價走勢等因素適時調整賠償金額,盡快收地建屋,以紓緩香港缺地壓力。他重申,釋放祖堂地問題要尊重歷史以及持份者包括原居民的意見,在賠償等事宜做到有商有量。

經民聯副主席張華峰表示,認同政府檢視《城市規劃條例》及其他關於土地開發的法例,以簡化和加快發展土地的審批程序,同時促請政府善用現有條例加快發展棕地,對棕地上的作業進行整合安排,盡快釋放有發展潛力的土地。而土地共享先導計劃設有多項限制,至今僅接獲3宗申請,他建議政府檢討計劃細節,包括調整計劃下公私營房屋比例至5:5或6:4,以吸引發展商更踴躍參與。他又促請政府檢視有關綠化地帶的發展潛力,並將濕地緩衝區的地積比由目前的0.2至0.4倍地積比放寬至平均2至3倍,進一步加大房屋供應量。

經民聯副主席梁美芬表示,不少空置校舍用地仍然在「曬太陽」,建議政府將更多空置校舍用地用作興建出租公屋,其中有10幅用地為政府土地,可減省發展時間和程序,協助消化公屋輪候冊上的申請,以每幅用地作單幢式發展、每幢500個單位計算,10幅空置校舍用地將可提供5,000個單位。她表示,要全面解決劏房問題,需要提供大量公屋單位,經民聯提出重建老舊屋邨的建議,不但可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而且可以大量新增公屋單位,有效縮短公屋申請者輪候時間。她又建議政府善用發展北部都會區的契機,啟動較大規模的公屋重建計劃。

經民聯副主席吳永嘉建議簡化發展程序,設立高層級北部都會區專責小組,在新界土地補地價上全面採用「標準金額」。他促請特區政府修訂《城市規劃條例》,精簡諮詢,減省通過城規程序的時間,以加快發展步伐,同時設立由副司長領導的北部都會區專責小組,成員包括相關範疇的政策局官員,負責統籌溝通及執行。他又建議特區政府對工廠大廈改建為過渡性房屋提供技術支援,同時適當補助工廈業主部份租金,或日後容許業主將物業拆售,以吸引更多業主改建工廈為過渡性房屋。

經民聯秘書長石禮謙建議政府貫徹「全面規劃、基建先行」原則,及早完善新界交通規劃,主動提供交通基建配合未來發展需要,吸引居民和產業進駐,做到路通、人通、財通,避免出現「先規劃、後鋪路」的情況,政府應同時研究興建第三條連接香港南北地區的鐵路綫,及早啟動基建工程提速新界發展。新界連接市區道路方面,他建議政府積極推展11號幹線和屯門繞道工程,持續優化並擴闊吐露港公路和粉嶺公路,並考慮興建另一條連接新界東北和市區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