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民聯今日(12月10日)聯同14個商會,合辦「強積金對沖機制論壇」,邀請工商界代表及學者,從多角度探討一旦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對香港經濟和社會的影響,並有超過300人出席。與會的商會、中小企及行業代表一致反對在未有數據及社會共識前取消對沖安排;若強行落實,最終會由整個社會付出代價。
今次論壇合辦機構(排名不分先後)包括經民聯、香港總商會、香港工業總會、香港中華總商會、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香港地產建設商會、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香港僱主聯合會,還有香港中小型企業總商會、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香港零售管理協會、優質旅遊服務協會、香港物業管理聯會、香港各界商會聯席會議及稻苗學會。
經民聯主席梁君彥表示,大會用了不足3星期籌備論壇,但工商界反應非常熱烈,短時間內就得到14個商會、組織支持,一齊合辦,「顯示了工商界,尤其是中小企對此議題的關注,而整個工商界亦都團結一致,要向政府講出我們的訴求。」
他強調,工商界強烈反對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若政府一意孤行取消「對沖」,勢必對中小企及勞動密集的行業帶來巨大衝擊,因為中小企及勞動密集行業在全港共僱用超過130萬人,中小企今時今日的經營環境實在艱難,大部份只有幾個百分點的毛利,一旦取消對沖,營運成本將會上升,中小企「分分鐘由賺變蝕」,甚至會出現倒閉潮或裁員潮,對「打工仔」也不利。經民聯及工商專業界促請政府三思,做好研究及影響評估,切勿輕舉妄動,令企業營商環境雪上加霜。
國際知名經濟學者劉遵義教授表示,現行制度存在「強積金對沖機制」,是合理的安排,但強積金與遣散費/長期服務金兩者角色存在重疊,僱主不應負擔兩次供款。他認為,中國在上世紀成功進行經濟改革,關鍵在於創造多贏,在對沖問題上亦應以同樣方式考慮。他亦指出,僱主不應單方面承擔僱員失業和殘疾等保障,故此建議引入由政府主導的失業和殘疾保險制度,取代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避免僱主雙重供款的同時,亦可解決對沖問題。
香港總商會常務副主席吳天海在演講中指出,政府不應忽視經濟低迷的現況,罔顧中小企的承受能力,忽略強積金回報差的問題,若貿然提出取消對沖,只會扼殺企業生存空間。他指出,取消對沖將迫令企業透過不同途徑,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更可能在立法前被迫遣散長年資的員工。政府規管增多,令成本倍增,最低工資、標準工時及劃一法定和公眾假期的建議等,更令到中小企應接不暇。考慮到未來人口老化,政府應全面檢討強積金制度,並全面就規管的影響作出評估,而非單單抽出其中一個範疇加以改變。
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主席黃友嘉博士認為,現時強積金最大的漏洞,是低收入的僱員,由於不用供款,但轉工次數較頻繁,致僱主部分供款往往被對沖,令強積金制度形同虛設,值得關注和改善。雖然積金局不是一個政策制定機構,並非可以主導對沖機制,不會提出方案,但鼓勵民間團體研究。
香港工業總會榮譽主席劉展灝認為,無論取消還是局部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都是「於理不合、於法不合」,並強調強積金的主要問題在保障力度不足、回報達不到市民期望,所以應該全面檢討強積金的管理和運作,以減低管理費和提升回報率。他亦強調局部取消對沖不能接受,會鼓勵僱員在將近退休時,刻意被僱主解僱以賺取遣散費,「僱員想僱主炒魷很容易」,造成勞資糾紛無日無之。故此,取消對沖將會產生「漣漪效應」,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
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在總結時指出,在最低工資,標準工時的問題上,政府已經不是第一次向商界作出過保證,但換來的是商界一次又一次「食死貓」。他更語重心長地提醒政府,若在「對沖」機制問題上,「推咗工商專業界落火坑,救返都嘥gas!」
以下是當日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