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經民聯促港府制定《十年安居計劃》
增建65萬個房屋單位
人均居住面積增至200平方呎

經民聯發佈《香港十年安居計劃》建議書,提出三大目標及五大建議,以解決香港人住屋難題。

房屋問題是香港市民最為關心的頭號民生難題。經民聯今日發佈《香港十年安居計劃》建議書,並提出三大目標、五大建議,多管齊下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務求在10年內開發2,400公頃土地,增加65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將人均居住面積由161平方呎增至200平方呎,創造60萬個就業職位。經民聯敦促特區政府要不失時機作出全面規劃,全方位統籌啟動政策措施,總體統領展開香港特區的「十年安居工程」,從根本上解決香港安居難的深層次矛盾,實現建構香港宜居城市的目標。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指出,特區政府應改變目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臨急造地、窮於應付」的困難被動局面,針對房屋問題作出全面規劃及全方位統籌,從根本上解決香港安居難的深層次矛盾。盧偉國表示,計劃有三大目標,首先是將人均居住面積由161平方呎增加至200平方呎。亞洲多個主要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都大於200平方呎。反觀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1平方呎,僅比私家車標準泊車位的135平方呎稍大。在過去一段時間,市面更湧現大批一、二百平方呎的「納米樓」,反映香港市民不僅越住越貴,而且越住越細。他期望200平方呎的願景指標,能夠給市民一個安居的希望。盧偉國補充,計劃的效益目標是貢獻建造業增加值4,283億元,並增加60萬個就業職位。他初步估算,計劃的10年工程總值合共12,900億元,推算可帶來的增加值達4,283億元,以平均每年428.3億元計,約佔2017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1.6%。就業方面,計劃10年可為建造業創造60萬個職位。

經民聯副主席張華峰表示,計劃第三個目標是開發2,400公頃土地,增加65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他解釋,統計處資料顯示,2030年香港人口將增至792萬,香港人均居住面積上調至200平方呎,總體房屋單位便需佔用約10,230公頃土地,與現時相比,需增加約2,400公頃土地。張華峰表示,按照人均面積200平方呎、現有平均住戶人數2.8人推算,即10年內要增加65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平均每年6.5萬個,與1997年的「八萬五」和現有《長遠房屋政策》「四萬三」相比,屬於中間落墨,是有些進取但務實可行的數字指標。從現有土地資源來看,香港完全有條件提供這2,400公頃土地,目前香港有75.1%土地尚未開發,只要開發其中的一小部分便足以提供所需的建屋土地。

經民聯副主席梁美芬表示,要落實計劃的三大目標,聯盟提出五大建議。一是推動大規模公屋重建,政府可按樓齡、樓宇狀況、地區、重建後的單位數量等因素,着手安排分區有序重建已檢視但未有重建計劃的19條屋邨,再加上另外7條最早在1980年前落成、且少於10%單位在1985年或以後落成的屋邨,共26條屋邨。她估計,重建後將可提供約36萬個單位,比原本約10.5萬個單位多出約25.5萬個單位,增幅達242%。二是加快落實已規劃項目,力爭10年內將多個新發展區當中的288公頃住宅用地,轉化成「熟地」甚至建成房屋。三是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方面,她建議調高地積比和放寬樓宇高度限制,並繼續想方設法簡化、加快土地審批程序,爭取在《香港十年安居計劃》中更快興建更多住宅單位。

經民聯副主席吳永嘉指出,聯盟另外兩個建議是大幅開發新界土地及開發郊野公園邊陲。他表示,開發新界土地可提供2,634公頃住宅用地,包括發展商持有的農地、棕地、祖堂地及濕地緩衝區,建議政府在制度上拆牆鬆綁,加快騰出新界土地興建房屋,棕地按不低於甲級標準作賠償;降低祖堂地轉讓門檻為七至八成持份者同意,劃一以甲級農地標準作賠償;放寬公私營合作模式以善用發展商持有農地,在公私營房屋比例及地積比等方面增加彈性。至於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開發方面,他指出政府應將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建屋納入《香港十年安居計劃》,爭取在大欖及水泉澳兩個試點發展房屋,以提供40公頃土地建屋,並建議政府長遠把佔郊野公園總面積3%、約1,329公頃的邊陲地帶改劃成住宅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