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紓解民困須到位 提振經濟共籌謀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日前三讀通過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這份預算案提出不少紓民困、撐經濟的措施,也採納了經民聯早前提出的40多項建議,包括發放5000元電子消費券、持續發行債券籌集資金、資助舊樓宇維修渠管等等。儘管如此,預算案整體而言取態仍然較為保守,紓困力度有所不足。一些被俗稱為「派糖」的紓困措施,例如退稅、差餉寬減等都「減甜」。在本港經濟環境處於「冰封」之際,政府應「未雨綢繆」,推出更多、更全面的逆周期措施幫助中小企及打工仔,幫助香港把握疫後復甦的機遇。而當局推出惠民措施之時,例如發放電子消費券,要真正做到與民方便,不應設立太多規限,當局應相信市民的智慧,並尊重他們的選擇,做到皆大歡喜。

本人多番促請政府加大投資工務工程,以基建帶動經濟復甦。工程業界歡迎政府持續投資基建,基本工程開支未來幾年每年將超過1000億元,建造業的工務及私營的工程總值預計將增至每年約3000億元,合共創造超過30萬個就業機會。立法會最近通過了政府提升授權上限的建議,將工程項目授權上限從3千萬元增加至5千萬元,金額較低的項目就不需要再走相關事務委員會、工務小組、財委會的三部曲程序。而在立法會回復正常議事狀態下,財委會的撥款審議也會較為順利,可望為工務工程的有序推出創造良好條件,是業界所樂見。

在推動創科方面,預算案提出分兩年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95億元、全力推動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發展,以及繼續推動科學園擴建和興建數碼港第五期等,是值得支持的。經民聯建議政府透過庫房以外的融資方式,提供誘因吸納私人資金參與創新及科技園區建設,同時加快推動兩地專業資格互認。此外,應設立50億元智慧城市專項基金,以加快落實去年12月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內的一系列措施,將香港提升為世界級的智慧城市。

另外,經民聯一直向政府爭取加強本港老舊樓宇污水系統的維修工作,包括資助有需要的業主進行維修。我們歡迎政府從善如流,預留十億元,資助超過三千幢老舊樓宇業主進行渠管維修或提升工程。同時,政府應加大投放資源,全面加強樓宇污水檢測,包括將檢測技術從大學轉移至政府實驗室以至私人實驗室進行,擴闊高危地區的污水檢測。

從宏觀角度而言,香港要提振經濟,必須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十四五」規劃專門設置了「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章節,主要內容包括:加強粵港澳產學研協同發展,完善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粵澳橫琴科技創新極點「兩廊兩點」架構體系,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等。

設專項基金助青年發展

我認為,這是為大灣區城市的協作發展確立了方向和目標。現在的問題是,特區政府如何相應配合,包括增加投放資源,並聯同本港工商及專業界,與內地有關各方積極協商,以達至優勢互補,取得協作發展的最大效益。經民聯促請政府重新考慮設立專項基金,以協助青年專業發展,並加強支援工程業界和其他專業界別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商機。

隨着疫苗接種計劃展開,經民聯十分希望特區政府早日向中央政府爭取到讓已接種疫苗的市民可以免檢疫通關,恢復粵港澳三地經濟往來,進而推動恢復香港與國際的經貿人流往來,為本地疲弱經濟注入活水,經濟民生才談得上復甦,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刊於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