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車南下:大灣區互聯互通新篇章(劉業強) – 評論文章

千呼萬喚始出來!在中央全力支持,以及粵港政府共同努力下,「粵車南下」的具體政策方向近月正式出台:由今年11月起,合資格廣東私家車只要提前預約,便可透過港珠澳大橋自駕到香港口岸的自動化停車場,再轉乘接駁巴士前往機場禁區辦理登機手續;兩地政府力爭同步開放每日100個名額,讓粵車可直接駛入香港市區,並以「小步快走」的方式推展計劃,先累積實施經驗,再視乎口岸和道路交通情況、車主適應程度,以及社會反應等適度增加名額。

事實上,兩地車輛互通並非新鮮事,除了現有的粵港跨境私家車常規配額外,兩地政府亦在2023年7月推出「港車北上」計劃,讓香港車輛使用港珠澳大橋入境內地;計劃實施至今,已有超過10萬輛港車參與,佔全港私家車約五分之一,廣受香港市民歡迎。「粵車南下」作為「港車北上」的反向互惠措施,大大便利和吸引內地居民自駕來港作短期商務、探親和旅遊,促進兩地人流、物流和資金流雙向奔赴,刺激本地經濟發展,推動灣區城市實現有機融合,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區域交通樞紐及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地位。

「粵車南下」實施在即,為確保政策順利落地及加快磨合進程,我促請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盡快檢視並強化本地交通基建和旅遊配套安排,準備萬全迎接新旅客。在交通基建配套方面,香港素來地少車多,道路狹窄,泊車位嚴重不足;還記得「港車北上」實施之初,香港車主駛入廣東省後亦遇上泊車難的問題,當時珠海市政府反應迅速,全面升級改造當地停車場,提供自動識別港澳車牌功能,並透過社交媒體平台發布泊車資訊,便利香港車主尋找泊位,成效顯著。

特區政府可借鑒珠海市接待「港車北上」車輛的成功經驗,提質、提效、提量強化本港泊車位和相關設施的供應。我建議推動本地停車場升級車牌識別系統,同時在熱門旅遊景點增設更多「咪錶」,並引入跨境電子支付功能,便利「粵車南下」車輛停泊;當局亦可製作消費和泊車指南,透過內地社交媒體加強宣傳,提升便利性和吸引力。與此同時,現時內地電動車十分普及,香港電動車發展雖然正穩步推進,但礙於充電設施有限,我期望當局在熱門旅遊地區建設更多充電位,以及加快在油站增設充電設施,妥善滿足南下電動車的充電需求。

旅遊配套方面,有見近年訪港旅客已由傳統購物為主的旅遊模式,轉型為體驗在地文化的「深度遊」模式;他們更注重了解城市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遊歷好山好水,諸如西貢白臘、東壩和破邊洲等已成為訪港旅客必到的熱門景點,相信在「粵車南下」實施後,新界鄉郊遊將更為興旺。我促請特區政府加以善用新界天然資源,例如可在大嶼山南部和沙頭角等地,開發並推廣本地鄉郊自駕遊路線;鄉議局暨二十七鄉鄉事委員會都十分願意與政府合作,共同設計鄉郊旅遊路線,串聯新界山水美景和傳統文化,為旅客提供嶄新的沉浸式文化旅遊體驗。

最後,我留意到社會有聲音對實施「粵車南下」表示憂慮,指內地司機未必熟悉香港道路法規,從而增加意外風險,影響本港交通。正如上文所述,兩地車輛互通已有一定經驗,數據顯示現時本地車輛的交通意外率為1.6%,而現有8,500部中港車的意外率僅為0.2%,遠低於本地平均水平,顯示風險可控。

兩地政府亦已做好充分準備,一方面規定所有申請來港的左軚車輛,必須先在指定的廣東驗車中心通過檢驗,並購買本港認可的保險;另一方面則要求司機必須親自來港辦理換領駕駛執照,同時提供香港交通規則資訊及教學影片,協助他們適應本地道路環境。此外,申請「粵車南下」的司機和車輛將會「一對一」綁定,萬一發生意外可迅速查明身份,以便解決糾紛,有效保障車主和市民,因此毋需過分擔心。

「粵車南下」是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加速發展的重大政策,也是粵港交通互聯互通、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社會各界都翹首期盼。隨著政策不斷深化實施,我期望兩地政府在充分總結經驗後,能進一步研究將「港車北上」和「粵車南下」擴大至其他跨境陸路口岸的可行性,同時引入創新科技便利車輛通關往返,減低對口岸交通的影響,讓更多粵港居民能享受便利的出行體驗及大灣區各城市的獨特魅力。

原文刊於橙新聞:https://www.orangenews.hk/hkviews/1295511/?utm_source=news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