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積極求變迅速行動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盧偉國) – 評論文章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並作出全面部署。近日,「2024科技+新質生產力高峰論壇」在港舉行,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致辭時指出,社會應該「從更大視野、更大格局看香港發展」,「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條件得天獨厚」,「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香港是持份者,更應該做創新者、貢獻者、先行者」,「要大力倡導創科思維」,「大力推進國際創科中心建設」。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言時表示,特區政府正從四個方向加快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香港在「愛國者治港」新時代背景下,必須積極求變,迅速行動,全面對接落實《決定》,致力成為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城市之一,這不僅是香港自身發展的需求,更是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使命。

香港連接內地與世界市場,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三中全會《決定》不僅規劃了國家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而且多項內容與香港息息相關,香港應全面對接落實《決定》,至少在以下五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包括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的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聚焦新服務新製造新業態

新質生產力擺脫了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以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正從四個方向加快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包括持續加大創新力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推動「政產學研投」五個領域的高效協作、進一步完善創科產業鏈和供應鏈。然而,香港若要更好發揮獨特優勢,應聚焦「新服務」、「新製造」和「新業態」這三大領域,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在「新服務」方面,香港應充分發揮在高端、高增值服務業的優勢,推動更多內地企業利用香港作為「走出去」的跳板。具體措施包括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將香港打造成國際融資平台;加快構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吸引海內外企業來港設立科研中心和智能微工廠;進一步推動本港與內地專業資格互認,擴大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

在「新製造」方面,香港應集中力量發展醫療健康與生物科技產業、先進電子部件製造業,利用北部都會區作為新興產業基地,加強創科集群建設,並推動新型工業化策略,促進研發成果轉化落地,形成具有香港優勢的新實體經濟。

促進灣區產業互補協同發展

在「新業態」方面,數字經濟與全球化是新業態的兩大關鍵,香港應發展跨境電商和網絡服務產業,完善數字基建,推動跨境數據流動,並構建「雙循環」產業互聯網交流平台,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信息中心的地位。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香港應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案例可資借鑒,該合作區涵蓋了深圳河南北兩側的香港園區和深圳園區,是大灣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台,共同聚焦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三大領域,兩地政府為合作區提供了政策支持,在通關便利化、科研資金管理、人才引進等方面出台了多項便利措施,促進創新資源共享和產學研聯動。兩地積極爭取國家部委支持推進先行先試,形成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稅制、科研體制、園區管理體制」的「五流四制」政策框架體系,探索推進深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香港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應積極求變,進一步推動創新合作,促進區內城市的合作與協同發展。充分利用區內的產業互補性,發揮自身在科技、金融、法律等領域的優勢,推動大灣區成為世界級的創新和製造中心。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