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復常後,政府積極爭取舉辦各類型的國際盛事,在展現香港魅力方面成績有目共睹。我們一直提倡「多管齊下」,除了提振股市及樓市外,我們也可着力從軟實力入手,運用好香港獨特的地位和優勢,並提供完善的專業服務和配套,以大型賽事及盛事活動「省招牌」,帶動整體經濟氣氛。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一直具有舉辦各種大型盛事活動的經驗、履歷豐富,對不少主辦方來說都是很值得投放資金策劃活動的目標地點之一。這些不但能夠為香港政府庫房帶來相當可觀的收入,同時亦能加強香港作為舉辦國際盛事地點優質之選的形象,透過名人或名牌效應提升各地旅客對香港的印象,說好香港故事,振興經濟氣氛。
不過香港寸金尺土,能挪用的地方和設施有限,不少適合舉辦大型活動如演唱會和展覽等地方普遍為多功能場地,若有不同主辦方同時提交申請,就只能夠排期或另作篩選。香港現時最大的室內場館為可容納1.4萬人的亞洲國際博覽館,扣除場費後的經濟收益相對有限,香港過往就有數次因當下場地面積不足,錯過知名人士來港舉辦巡迴活動的機會。啟德體育園預計今年底落成並啟用,可以容納5萬名觀眾,規模媲美新加坡的國家體育場,同時做好交通規劃和彈性調整班次安排,相信能夠更進一步穩固並提升香港盛事之都的地位。
除了完善硬件配套之外,政府亦要主動邀請不同主辦單位來港,同時為其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協助申請和跟進工作簽證、幫助洽談活動日期以及場館設備安排、保安和交通服務等,才能夠突圍而出。現時,來港的舉辦單位需要「一手一腳」跟進每個文件處理程序、競爭舉辦場地和跟場館商討宣傳計劃等,吸引力相比鄰近其他能夠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城市便略遜一籌。我們要改變過往的被動角色主動出擊,除了「搶人才、搶企業」,我們也要「搶活動」。
現時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計劃如火如荼,特首李家超昨日在交流答問會中亦提到會善用北都所帶來的龐大空間提供更多大型主題場所,並把主題活動擴寬至18區,達致長期多元發展吸納旅客,我非常支持。我期望未來能夠讓香港不同角落都能夠發揮其特色,為說好香港故事出一分力,以民間色彩添繽紛。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