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發揮港珠澳大橋效益 增協作促聯動(盧偉國) – 評論文章

港珠澳大橋是全球最長的橋隧組合跨海通道,於2018年10月正式通車,全日24小時通關,對於促進粵港澳3地的互聯互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於新冠疫情衝擊,大橋的使用量曾大幅下跌,但隨着香港全面復常,香港與內地的往來亦日趨緊密,如何充分發揮大橋的效益,確實值得社會各界認真思考。

港車北上 加快實現「1小時生活圈」

特區政府在2020年宣布,將推出「港珠澳大橋港車北上不設配額計劃」,上月正式公布「港車北上計劃」詳情,將於7月1日起實施,讓合資格的香港私家車,在毋須取得常規配額下,以自駕方式經港珠澳大橋來往廣東省。此舉可望善用大橋,便利香港居民作短期公幹、探親或旅遊,加快實現「1小時生活圈」,推動跨境人員流動和物流、旅遊等行業發展,促進大灣區進一步融合。

隨着「港車北上計劃」逐步實現,愈來愈多港車將會經大橋往返廣東省。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應該更具前瞻性,推出配套政策措施,進一步發揮大橋的作用,為香港經濟發展和粵港澳聯動,注入新動力。

簡化程序 推兩地驗車互通互認

根據「港車北上」計劃,申請者須登記抽籤,成功申請後仍須預約日子出行,同時亦涉及不少費用,包括大橋車輛通行費、申請「封閉道路通行許可證」(即「禁區紙」)費、驗車費、內地汽車保險費、換領內地車牌費,以及安裝「無綫射頻辨識」(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卡機等。

但港車每次入境內地後,只可連續逗留不超過30天,而且不可續期,申請人須再次提出申請,每年累計停留亦不可超過180天,對於只作短期逗留的港人而言,相關成本就顯得更高,變相減低申請的意慾。特區政府應該與內地部門商討,盡量簡化申請程序,並降低各項收費,更可推出大橋月票和年票,盡量降低市民出行的成本。

完善大橋口岸交通 疏導假日車流

同時,香港與內地相關部門應盡快探討加開指定驗車中心,並推動兩地驗車互通互認,可考慮容許6年或以上車齡的私家車,憑在港年檢的「驗車紙」,滿足跨境車驗車的要求,避免重複檢驗,為車主節省成本和時間,便民利民。

特區政府也應進一步完善大橋口岸一帶交通基建的規劃和管理安排,尤其需要考慮節假日如何有效疏導車流,更要避免對新界相關地區造成交通擠塞,為其他市民的生活帶來不便。

此外,內地的交通法規、駕駛文化、以至一些相關配套,例如駕駛導航系統、電動車的充電標準等,都與本港不同,特區政府應提供一站式的網上資訊平台,讓參與「港車北上計劃」的駕駛者,可以預先瀏覽熟習;同時,當局應該與內地部門加強協作,優化當地的求助支援和通報,令香港駕駛者出行更順利,真正做到「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55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