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熊貓×演唱會 「唱響」香港經濟(吳永嘉) – 評論文章

中央送贈的一對大熊貓抵港迎國慶,加上一對港產大熊貓BB暴風式成長,令本港「熊貓熱」持續高溫。

筆者8月27日在本報撰文《熊貓經濟新視角 熊本熊經濟有啟示》,率先提出參考日本「熊本熊經濟」的經驗,倡議打造「大熊貓IP」並開放肖像權,官商攜手推動「熊貓經濟」。

日前,旅遊業議會總幹事楊淑芬在電視訪談中亦表示,應該將大熊貓「IP化」,建議由政府牽頭策動,再由商家協作發展。

年輕人願花錢 演唱會膺「吸金王」

另一邊廂,英國殿堂級樂隊Coldplay明年4月將來港連開3場唱會,為啟德體育園「唱」開序幕,「演唱會經濟」頓成另一城中熱話。對於盛事接踵而至,建議政府可用破格思維,把兩種「經濟」有機結合,創造獨特盛事,舉辦「熊貓主題演唱會」,邀請本地及兩岸巨星參與,群星唱好大熊貓故事。

各種盛事經濟之中,演唱會可說是「吸金王」。今年初,美國天后泰勒絲(Taylor Swift)在新加坡開了6場演唱會,吸引超過30萬人次入場,估計為當地創造高達約39億港元的旅遊收入。有調查分析,每名粉絲平均花費1,300美元(約1萬港元),除了平均每人花近400美元買門票,其他消費包括:應援服飾200多美元、住宿費近400美元、餐飲費約100美元、購物花費約160美元。

本地巨星「吸金力」也極強,年中本港「天王」劉德華在內地8個城市(上海、廣州、北京、南京、杭州、深圳、成都、重慶)巡迴演唱,一票難求。以成都為例,據當地官方微信公眾號消息,4場演唱會觀眾累計超過5.2萬人次,拉動綜合消費5.4億元人民幣,人均消費超過1萬元人民幣;其中超過3萬名粉絲是外地遊客,跨城追星者多達65%。

「演唱會經濟」並非新鮮事,1964年樂隊披頭四(The Beatles)來港,在尖沙咀樂宮戲院舉行兩場表演,轟動全城。當年票價由20至70元,相當於一般工人半個月薪金,依然賣個滿堂紅,著名DJ Uncle Ray曾經憶述,座上客多為外籍家庭及軍人,是當年在港居住的中產以上人士。時至今日,搶票粉絲主要是「肯使錢」的年輕一族,隨着交通愈來愈便捷,跨城追星成風,令「演唱會經濟」大有可為。

不止一場「騷」 3建議助響名堂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背連祖國,聯通世界,絕對有條件力拓「演唱會經濟」。不過要留意,「演唱會經濟」不止一場「騷」,而是持續的經濟形態,必須周詳規劃,做出名堂才能「吸金」。筆者有以下3點溫馨提議:

1.舞台監管必須從嚴:一次意外,足毁聲譽!在舞台製作方面,本港擁有很多資深專才,實力不容置疑。然而,過往舞台事故,不少涉及人為疏忽,有關當局必須完善法規、嚴謹監管,業界亦必須加強意識,保證表演者和觀眾的安全。

2.藉交通推動夜繽紛:曲終人未散,繼續夜繽紛!演唱會的高潮在最後,粉絲帶着興奮心情離場,最理想能大快朵頤。然而當局在散場交通安排上,往往過於顧及有效疏導人潮,忽略了粉絲的需要。當局應進取一些,開設旅客專車,引流到酒吧區和夜市,讓來自外地的粉絲繼續盡興,帶動夜經濟,同時避免影響表演場館附近民居的生活。

3.持續開騷保持氣勢:邀請國際巨星來港獻唱固然好,但不能輕視本地歌星的號召力。有業內人士提醒,外國巨星的主場不在亞洲,粉絲數量未必太多,來港開騷通常也只限數場;相反本地歌手擁有大量本地和內地粉絲,隨時可開上十多場表演,「鐵粉」亦會連購多場門票,實際收益更大。

軟硬件兼備 勿讓粉絲敗興而返

事實上,發展「演唱會經濟」不能靠3分鐘熱度,因着地利,本地和亞洲歌手在港接連開騷,才能塑造「演唱會之都」。本港推動「演唱會經濟」,不但可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推進國際形象,同時讓海內外歌手以香港作基地,開拓亞洲市場,筆者十分支持。正因如此,軟硬件都不能「甩漏」,以免粉絲乘興而來、敗興而返。

原文刊於: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838853/%E7%86%8A%E8%B2%93%C3%97%E6%BC%94%E5%94%B1%E6%9C%83%20%E3%80%8C%E5%94%B1%E9%9F%BF%E3%80%8D%E9%A6%99%E6%B8%AF%E7%B6%93%E6%BF%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