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近5個月的「反修例風波」中,最令我痛心的,是有人刻意挑起族群爭端,將在香港的福建人,抹黑為暴徒,見人就打。身為福建人的一分子,我不得不為福建人說句公道話,福建人一向和諧共處,從不會無事生事,撩是鬥非。福建人團結互助、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尤其在北角這個小社區中,幾乎人人都相識,根本不會無端在北角打人。對於這種企圖分化香港人的做法,我予以嚴厲譴責。
福建人勤奮,愛拚敢拚。那首家傳戶曉的閩南歌曲《愛拚才會贏》,將福建人的敢於冒險、吃苦耐勞、敢拚敢闖、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群體性格特徵,體現得淋漓盡致。
默默耕耘貢獻香港
北角素來有「小福建」之稱,雖然市貌和別區差不多,人來人往,也不易察覺跟鄰近地區的分別,但只要走進橫街小巷,細心留意,仍然可以感受到陣陣福建韻味。北角蛻變成小福建,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我將自己所知,以及親身的經歷,同大家分享。
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因為有不少上海人居於北角,當地曾有「小上海」之稱,但不到十年後,就被「小福建」之名所取代。眾所周知,福建省以海為鄰,不少福建人早已飄洋出海謀生,香港開埠後便有福建人來港經商,當時集中在上環、灣仔及銅鑼灣。
到了20世紀上半葉,有大批福建人經香港前往東南亞謀生,其中郭春秧先生便是早年移居印尼爪哇的福建人,後來成為當地糖業鉅子。上世紀二十年代初,郭先生來港營辦商業銀行和船務,又在北角填海及建造碼頭,讓爪哇運糖船停泊,1921年他成功投得北角發電廠(即今天的城市花園)旁一幅面積達7萬5千平方呎的土地,原本計劃興建糖廠,因此有了春秧街與糖水道,後來卻因為糖價不斷下跌,於是將土地改為興建住宅,從此這一帶成為福建移民聚居的中心。
上世紀五十年代,菲律賓和印尼出現「排華潮」,一些福建華僑轉到香港生活,並申請福建親人來港團聚,到了六十年代,有十多萬名印尼華僑響應國家呼籲,返回中國內地,後來部分華僑因無法適應內地生活而遷居香港。這些新來港的福建人由於言語不通,為了互相照應,大多數聚居在北角,如新都城大廈、僑冠大廈和美輪大廈等,因而形成了「小福建」。1962年,旅港福建商會亦搬至北角,4年後在渣華道建成福建中學新校舍。
今年8月,網上消息說有福建人在北角打人,我就已經有所質疑。果然,到9月中,又有類似的網上消息,事實上,這類消息,市民大眾確實真假難分,當然就會先入為主,信以為真。不過,今次福建人出來表了態,香港福建社團聯會主席吳換炎就公開澄清「絕對不會出來打人」,「保持香港穩定是大局意識,大局不能亂」, 「相信法治,信任才是對香港政府和香港警方的最好支持,市民的支持就是香港止暴制亂最重要的能量」。
事實上,福建人多年來只會默默工作,為社區、為社會、為香港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不斷做出貢獻。一些要求辛勤耐勞的職位,如六七十年代工廠工人,以至現時不少酒樓的侍應,都見到福建人的身影,可見他們都是十分良善,只問耕耘的一群。我希望透過本篇文章,使大家對福建人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更要清楚指出,我們都熱愛香港,都是一家人,不應該被人以族群話題來搞分化,影響香港人的和諧共處。
(刊於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