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早前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出發前往上海及蘇州,進行為期4天的職務考察,旨在了解上海及蘇州如何強化產學研合作、促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以及提升教育服務質量。
議員又與內地相關部委和大學代表會面,探討推進一帶一路國際教育的合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也應邀參與是次職務考察。此行除了讓議員親身了解上海和蘇州在教育及創新科技的最新發展,對於香港如何進一步配合科教興國的策略,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並促進官產學研合作,以及設法吸引「一帶一路」人才來港升學就業等方面,都獲得不少啟發。
考察團首先前往參訪上海交通大學在閔行區的「大零號灣」的最新發展。2015年上海交大、閔行區政府、上海地產共同開啟建設「零號灣」科創集聚區。2024年3月,「大零號灣一公里孵化器」正式啟動,定位為世界級創科灣區。目前區內共集聚科技企業4,000多家,其中交大系科創企業佔比達60%。大零號灣與香港城市大學已建立合作關係。
令人感興趣的是,上海交大設有「學生創新中心」,其前身為1999年成立的「工程訓練中心」及2010年成立的「創業學院」,在2022年獲批為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學院,探索形成了「課程教學」、「科創競賽」、「創新創業」的「課-賽-創」一體的協同育人模式。近年來中心培育的學生,在國內外創新創業競賽中屢獲殊榮。
滬「機器人谷」 完善產業鏈式發展
內地機械人產業發展迅速,考察團到訪建成於2020年底,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核心的「張江機器人谷」。谷裏滙聚了很多機械人乃至機械人組件、技術,有助完善上海機械人產業「鏈式發展」,目前已進駐80餘家機械人賽道企業及機構。考察團隨後參觀「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ISTBI),簡稱類腦研究院,成立於2015年6月,是國內大學最早成立的腦科學與類腦前沿交叉研究機構之一,凝聚國內外科研實力,組成交叉研究團隊,進行認知神經科學、人工智慧演算法、類腦智能技術與轉化等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
考察團又獲復旦大學校長金力熱情接待,親自講解復旦大學面向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上海市3大先導產業,在今年初成立4大「新工科」創新學院,包括集成電路與微納電子、計算與智能、生物醫藥工程與技術、智能機械人與先進技術學院,啟動本科招生。
蘇州工業園區 滙集逾千AI企業
在蘇州,考察團參觀了蘇州工業園區,是新加坡政府與國家政府的合作項目,面積達278平方公里,園區在人工智能領域已聚集1,700多家相關企業。
考察團隨後到訪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絲路學院,是為了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在2018年成立,當年已有首批來自一帶一路沿綫國家和地區大約100名留學生入讀兩年全日制碩士課程,以英語授課,內容圍繞中國政治、經濟、法律、文化4個範疇。
這次職務考察行程緊湊,更包括與當地接待機構的領導和專家互動交流,筆者覺得至少下列幾方面對香港很有啟發和借鑑意義:
首先,為了配合國家的科教興國策略,相關政府部門、大學和科研機構,以及工商專業界都必須做到見樹又見林,需有整全的規劃和完善的配套政策,打通官產學研各環節,更要善於激發市場力量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
其次,內地各城市在促進官產學研合作和激活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都十分積極進取,香港確實不能怠慢,以免不進則退。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北部都會區」作為本港未來的重要發展引擎,其4大區域之一的「創新科技地帶」,將要發展成為創科發展集群的樞紐,鄰近的牛潭尾地區也預留用地,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
港工商界快覓出路 拓新質發展
藍圖已經繪成,貴在提速提效落實。特區政府與工商專業界應積極改革促變,持續推動海內外官產學研合作,找新方案、新出路,加快實現新質發展。
此外,香港應強化聯通海內外的優勢,積極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包括推動各院校合作,向海外宣傳本地院校的特色及課程,通過駐「一帶一路」國家的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協助組織推廣活動,以及進一步增加「一帶一路獎學金」的名額,並設立跨部門小組負責聯同相關大學、就業單位和創業機構,為企業和學生提供協助,積極吸引更多「一帶一路」的人才來港讀書就業。
原文刊於: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830943/%E6%BF%80%E7%99%BC%E5%B8%82%E5%A0%B4%E5%8A%9B%E9%87%8F%20%E6%89%93%E9%80%9A%E3%80%8C%E5%AE%98%E7%94%A2%E5%AD%B8%E7%A0%94%E3%80%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