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高樓林立有利低空經濟試驗(吳永嘉) – 評論文章

早前,特區政府宣布成立專責工作組,制訂低空飛行發展策略,開拓應用場景。剛於9 月17 日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進一步提出,制訂《發展低空經濟行動綱領》,透過制度創新與技術突破,銳意打造「低空創新應用亞太區樞紐」。

支持培訓更多人才

特首明確表示,將推出進階版「監管沙盒X」,涵蓋跨境路線、低空載人飛行器等技術複雜度較高的應用場景,開發不同的低空經濟保險產品,並支持業界和大學舉辦更多相關培訓。

同月26 日,運輸及物流局指出,首批38個「監管沙盒」試點項目開展半年,個別項目已累積一定數據,有條件升級測試。其中Keeta 開拓科學園往來大埔海濱公園的飛行外賣新線,航程更遠,大埔海濱公園釣魚角更首設飛送站,任務完成後,餐品會送入全自動儲存櫃內,無人機隨即自動回航,顧客自行掃碼取餐。該項飛行送餐服務,把原本地面約40 分鐘運送時間,大大縮短到10 分鐘內。

本月8 日,大灣區低空經濟聯盟推動跨界合作,與大灣區物業及設施管理聯合會簽署合作備忘錄,開拓創新應用場景。據了解,有企業擬引入無人機清洗大廈外牆,以及半空「診斷」樓宇結構。

高樓天台空間適合「飛的」升降

去年全國兩會, 「低空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旋即在全國掀起發展熱潮。筆者猶記得,當時有意見質疑,香港高樓大廈林立,能否大力發展。短短一年後,憑着特區政府敢於創新,推出「監管沙盒」試點項目,展開測試並收集數據,獲得初步成果,釋除了部分疑慮。然而,目前只是「飛」出一小步,最終目標是實現「低空出行」。

最近有傳媒走訪成都eVTOL(無人駕駛飛行器)龍頭企業「沃飛長空」,負責人直指香港推動低空經濟,具有三大優勢:

1. 香港經濟規模大,消費力強。

2. 香港鬧市交通擠塞,低空出行有市場。

3. 香港很多新建大廈天台平坦,空間夠大,適合俗稱「飛行的士」的載人eVTOL升降。

事實上,跨越挑戰就是創造機遇!香港高樓密集、地勢複雜,反而提供了獨特的「典型大都市場景」,進行各種無人機應用測試,開拓「低空經濟」更多可能性。據悉,明年推出的《低空經濟規劃行動綱領》,會試行重量達150 公斤或以上的載人eVTOL,筆者認為這是香港拓展低空經濟「飛躍」的一步。

刊於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