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港鐵票價新機制 須適時再檢討(龐朝輝) – 評論文章

特區政府本周一連公布了兩項與運輸有關的政策文件,包括港鐵票價調整機制新方案,以及過海隧道「三隧分流」收費方案,均與廣大市民的運輸開支息息相關,引起坊間熱烈討論。公眾一向對特區政府規管港鐵票價的力度存疑,過往港鐵在有充足盈利下,仍被批准增加票價,令升斗市民叫苦連天,亦對當局的監管產生不少負面情緒。

特區政府在今次檢討票價調整機制中提出清晰目標,旨在各方面取得平衡,並希望新機制能為市民帶來穩定票價,以及加強票價與公司利潤和服務表現的關係,故新修訂方案將票價與港鐵公司的香港物業發展利潤直接掛鈎,並長遠地降低港鐵票價的基綫,讓所有乘客也能受惠。票價調整幅度會因應上一年港鐵物業發展利潤而有不同,如上一年香港物業發展利潤50億元以下,票價減幅為0.6%,如利潤高達100億元以上,則遞增至0.8%。

掛鈎物業利潤 未必能有效調整

另外,在新修訂方案下,港鐵會為今年票價提供1.2%特別扣減,以抵銷先前累積的2.85%延後加幅;而在「服務表現回贈」上,新方案調高延誤超過3小時的事故所需撥出之金額,以及增加每宗事故最高撥款金額等措施。當局表示,希望透過是次檢討能回應公眾訴求,令市民享有較為穩定的票價。

檢討方案甫出爐,外界及不少立法會議員普遍支持新方向,但也有不少聲音認為,雖然票價調整加入利潤對冲機制是好開始,卻只屬小恩小惠,對於每天倚賴港鐵通勤出行的普羅大眾而言更是如此。

港鐵2022年度香港車站商務收入為30多億元,與2021年相比只是輕微回落1億多元,至於由港鐵旗下物業租賃及管理服務所得的收入,上年度則有近48億元,與2021年相若;而總結過去10多年,港鐵在香港物業的利潤平均為30多億元,只有3年利潤超過50億,物業利潤往往未能直接反映全公司由商務及車務所得的利潤;況且現時所訂的減幅標準亦有再上調空間,政府有必要嚴格審視掛鈎的標準,往後再作檢討。

分享利潤機制取消 市民恐難受惠

此外,港鐵作為大地主,轄下不同車站的舖租、商場租金、廣告牌收入等,亦隨着經濟復甦迅速回升,商業利潤增長相信會好於預期,票價調整不與商業利潤掛鈎似乎說不過去;而原有的分享利潤機制,即港鐵基本業務錄得50億以上的盈利就會提供7,500萬車票回贈,在新方案下被取消,此消彼長下市民實際上並無受惠多少。

港鐵是香港鐵路服務唯一經營者,現時在香港的網絡系統已長達200公里,雖然每日載客量已由數9年前的580萬人次跌至前年的460多萬人次,但仍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之一,鐵路技術亦足以輸出至世界各地,傲視同儕。雖然近期逐漸有一些關於列車及系統老化的安全隱患需要正視,但仍是盈利穩定的運輸龍頭。縱然上市公司有必要為股東爭取最大盈利,但特區政府作為港鐵最大股東,如能在賺取港鐵巨大股息的同時,能考慮以特別形式部分回贈市民在交通運輸上的花費,相信更能獲市民支持。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4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