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將軍澳線早前因為行車管道內的架空電纜故障,導致相關列車服務癱瘓五小時。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日前開會討論,多名議員猛烈批評港鐵將維修工作外判,令事故頻生,並以一票之微,通過無約束力的臨時動議,要求港鐵停止維修外判。本人是工程專業出身,認為問題的焦點在於風險管理,不在於工作外判。我覺得當日小組委員會的動議焦點既失準,亦不能對症下藥。道理顯而易見:如果風險管理不善,即使所有維修工作都由港鐵內部承擔,同樣不能避免意外事故。正如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指出,過往類似的嚴重事故有時涉及外判工,有時亦涉及港鐵員工,不應將所有問題歸咎於外判。要避免將來出現更嚴重的問題,必須責成港鐵加強風險管理,優化應變措施。
從技術層面而言,今次意外的成因乃由於一個簡單的拉緊電纜裝置損壞,而防止再發生的技術方案說出來也並不複雜。據港鐵車務工程總管解釋,當時行車管道內用作拉緊電纜的固定裝置,其中有一條銅索折斷,令固定裝置鬆弛搖擺,導致架空電纜失去拉力下意外觸碰到駛經該路段的三部列車車頂,保護系統隨即啟動,中斷電力,釀成事故。港鐵表示,已將涉事銅索送交化驗檢測,以確定斷裂原因。但在有結果前,港鐵將為同類固定裝置,額外加設一條銅索,即馬上大大增加安全系數,確保不再出現同樣的意外。
港鐵有必要從這次事故吸取教訓,一方面採取針對性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也要全面檢討相關的風險管理,包括風險的定義、檢視、評估,制定預防風險的方法和制度,並定出事故發生的應變處理及如何減低損失,化解危機。例如,涉事銅索在日常維修時有沒有發現問題?是否顯示日常維修存在盲點?如果只需增設一條銅索,就足以提升安全系數,為何先前沒有這樣做呢?其他關鍵部件設計上是否有足夠的安全系數呢?近年港鐵事故增多,是否反映內部人員和外判商的維修水平及訓練需要提高呢?管理系統如何提升呢?港鐵作為一家大型和高度技術性的公共事業機構,當然已有一套風險管理制度,但由今次意外突顯的漏洞,反映港鐵必須全面檢討風險管理系統,尋找其餘隱患,妥善做好維修保養,並制定各種可能事故的預防和應變安排,才是提升鐵路安全和可靠性的治本之道。
香港人多,路窄,而鐵路具有載客量高、覆蓋面廣,低排放等社會效益,順理成章發展成為本港客運系統的骨幹,而港鐵也被公認為世界級的公共交通運輸網絡,日均客量逾四百多萬人次,佔公共交通乘客量逾四成。確保鐵路服務既便捷又安全,港鐵責無旁貸。今次事故造成部分線路癱瘓,延誤時間長,數以萬計乘客受影響。儘管港鐵有既定的應變安排,但據乘客投訴,港鐵派發的《乘車應變錦囊》單張內,有部分資料過時,關於接駁巴士的指示亦混亂。因此,港鐵必須從速檢討整套緊急事故的應變機制,並改善資訊發放。
這次事故亦揭示,特區政府有責任優化將軍澳的交通配套。將軍澳偏處一隅,連同西貢大約有四十萬居民,對外交通主要靠港鐵服務,而連接市區公路則有賴將軍澳隧道。這次港鐵將軍澳線因故障而暫停服務,亦相應令將軍澳隧道大塞車,居民進退不得,宛如置身孤島。將軍澳人口仍會增長,當局除了要改善該區現有的交通佈局,更要盡快規劃興建將軍澳─藍田隧道,以應付該區因持續發展而增加的對外交通需求。
(刊於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