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屆政府自2022年起推動一系列輸入人才計劃,成效有目共睹。截至今年,已有超過23萬專才抵港工作和發展,加上隨行的家人子女,來港人口總數或已過半百萬。這個數字意味着未來五至十年的香港人口,或將遠超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2022-2046》所預測,在2046年香港人口增加至819萬的水平。行政長官亦於去年底在傳媒訪問時提出,香港如要保持競爭力,應要有1,000萬人口,否則香港人才庫將有限。
政府輸入人才的政策,目的在於彌補香港勞動人口萎縮、人口老化問題,亦為本港經濟注入專業動能。政府的資料顯示,新來港優才大多具高學歷,平均年齡僅35歲,六成為已婚人士,每月收入中位數約五萬元,遠高於香港就業每月收入的中位數,主要從事金融、創科等高增值行業,為香港帶來重大的經濟效益。
然而,政府在六月公布的《研究人口政策和措施小組委員會報告》中,委員會就有關人口政策的建議,卻主要聚焦教育、醫療安老和就業需求,對於這大批新來港人士和家屬的住屋問題,卻着墨甚少。
匯錢難問題恐影響吸引力
事實上,住屋是所有新移民落戶一座城市時候最關心的首要問題。大量來港的優才,均是有可觀收入的中產專業人士,但由於受制於內地外匯管制,他們來港以後,往往無法將內地積蓄和資產帶來香港,只能依靠在港收入應付租金及日常開支,這亦意味着不少來港專才短期內難以置業安居,這亦影響到他們在港落地生根的計劃。
隨着港深融合加速,跨境基建不斷完善,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已成現實。北環線支線、港深西部鐵路等項目將陸續落成,部分口岸將實施一地兩檢,過關將會更為便捷。在此背景下,不少新來港人才及家庭,或會選擇日間來港工作、子女在港上學,而居住與生活卻在深圳。這樣的跨境生活模式,固然便利,但對拉動香港的內需經濟作用有限。
盼政府加碼助力人才置業
另一方面,發展局指北部都會區未來十年將提供24萬個住宅單位,若香港人口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多項優才計劃,然而他們卻無法調動資金來港置業,甚或選擇居住深圳,那麼市場如何消化龐大住宅的供應量呢?
因此,香港在成功搶人才後,如何留住人才,讓他們和家人安心在香港落地生根,並將其轉化為推動內需與經濟持續發展的力量,這是人口政策、優才計劃、土地房屋供應與規劃,三者環環緊扣並相互影響的關係,也是值得政府與社會深思的議題。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