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高密度沿海城市,面臨愈來愈多颱風、暴雨、風暴潮及高溫等多重極端天氣威脅,有需要在應對策略上融合工程基建、科技預警、社區協作和制度配合,才能加強社會的保障,建設更具韌度的社會結構。具韌性城市就是對自然和人為的、突發和慢性的、預期和未預期的災害進行評估、計劃並採取行動,既對災害未雨綢繆,亦能積極應對的城市。
現時政府在面對極端天氣上也有應對政策,例如社區可召集關愛隊及地區人士組成應急支援隊,以及提供給露宿者的臨時庇護中心及適當幫助。渠務署為嚴重雨災設計如「蓄洪計劃」,改善通路老化及加入科技元素有效改善防範大型洪水。在大嶼山東涌新市鎮擴展區鋪設透水路面,提升雨水滯留能力的「海綿城市」試辦;加固維港兩岸堤防加高工程至海拔5.1米等。啟德發展區使用電動擋潮閘,也有效增強防災能力。中電部署移動發電機在災害後恢復關鍵醫療設施供電,港鐵防洪閘門防止洪水浸入車站,影響運作。
在防止熱島效應上,政府推廣屋頂綠化及「城市風廊」規劃,均有效減低城市內溫度上升。高溫天氣日益嚴重,引發中暑、熱射病及心臟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也上升。據估計,全球65歲以上人口熱相關死亡率過去20年上升70%,37%的熱死亡歸因於人為氣候變遷。亞洲季候風引發的洪水災害可導致水源污染,霍亂、痢疾病例激增,以致蚊子孳生引發如瘧疾及近期的基孔肯雅熱等,也令各地衛生系統面臨崩潰風險,引發人道災難。.
在美國德州面對「千年一遇」洪水致百餘人死亡後,幸存者面臨創傷後壓力後遺症和長期焦慮也值得關注。由雷雨天氣誘發「雷暴氣喘」,導致花粉微粒進入肺部引致過敏,以及導發的心腦血管急症,也可直接威脅生命安全。
世界各地也研究怎樣改善預測系統應對。中國推行「遞進式氣象服務」預測暴雨,成功為群眾避險;香港天文台提供更前瞻性的部署及預測也可減少人命傷亡。中國《氣候變遷健康調適方案(2024-2030)》要求醫院儲備緊急電源、制訂極端天氣預報,並開發氣候敏感疾病遠距診療平台。非洲衛生防護中心提出「氣候韌性醫療框架」,推動再生能源供電和災害應變培訓。世界氣象組織推動「全球山洪預警系統」覆蓋70國,整合衛星資料與AI模型縮短反應時間;歐盟《健康與氣候創新議程》資助跨領域研究,聚焦脆弱群體保護及勞工權益。
屬最嚴峻公共衛生挑戰
極端天氣透過直接傷亡、疾病傳播、營養危機、心理創傷威脅健康,世界各國正積極將「健康韌性」納入城市規劃改善應對及預防能力,更能保障市民安全。氣候變遷不僅是環境危機,更是當代最嚴峻的公共衛生挑戰。
刊於東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