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東北發展需社會理解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早在一九八八年,政府已經開始研究新界東北的規劃,其後選定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一帶,作為未來新市鎮的選址。及至○七年重新啟動發展計畫,經過三輪公眾諮詢,終在去年完成研究。政府今年二月初在發展事務委員會上提交文件,申請撥款進行前期平整及基礎建設工程,以便斟測及展開詳細設計。然而一些人過往從未就東北發展表達意見,卻在表決前突然表示關注,用盡方法在議會內外拖延撥款。

加強與市民溝通方式

撥款雖然獲得通過,但泛民議員不停拉布,三十多小時的會議僅糾纏在規程問題,討論實質內容機會不多。發展計畫引起軒然大波,社會亦應深思,儘管政府部門完成了各項程序,也有足夠途徑讓市民了解及表達意見,表面上已做足準備,但市民仍不甚理解。

社交媒體轉載的「懶人包」內容錯誤及片面,卻為不少人接受,市民對發展局「常人包」的解釋則置若罔聞,政府未有得到輿論支持。政府應加強與市民溝通的方式,有效地將政策向公眾傳達,才能令議題聚焦。

另一方面,市民亦應從更多角度去理解事件。現時撥款只是為詳細設計而做的前期工程,而發展區內情況複雜,要求「不遷不拆」的村民並非多數,部分人沒擁有業權,只是租用土地,也有人居住在自行搭建的非法寮屋,更有人是霸佔官地。即使村民長時間在此生活,亦不能是侵奪私有產權的理由。

再者,如果沒有業權的人都能得到賠償,立下極壞先例,往後誰來付鈔?動輒以「官商勾結」等煽情字眼來影響大眾對事件的觀感,根本無助市民全面理解事件,更無法尋求解決辦法。

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香港需要土地發展乃不爭事實,若果因為政策有人反對便裹足不前,受苦的只是二十四萬輪候公屋的家庭,以及上樓無望的市民。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個別村民的故事或令人動容,但為着社會整體利益,市民亦要理性地作取捨。不發展,如何有土地建屋?新界東北的故事並未完結,之後的基建工程,以及徵地的補償方式,涉及眾多利益,矛盾只會更大。盼望政府之後的處理能情理兼備,緩和對立,讓市民知道彼此共處同一陣綫,都是努力希望港人能安居樂業。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