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未來世界 誰主法治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筆者上月參與立法會長三角訪問團,短短幾天到訪阿里巴巴集團總部、長陽創谷,見識杭州市民中心的「最多跑一次」等等,還有監察交通的「天網」,見到內地的人工智能發展相當成熟,能夠大大便利人民生活,令筆者有如走進未來世界。以前在科幻電影才見到的場面,如今已經活生生呈現眼前。現在的形勢就像瓦特改良蒸汽機掀起工業革命一樣,智慧機械人將來或會像智能手機般普遍,為人類生活帶來劃時代的改變。

回程途中,我記起一部2004 年上演的科幻電影《智能叛變》,故事講述公元2035 年的世界,智慧型機械人已經普及到每家每戶,開發者為機械人設了「不得傷害人類,必須服從人類命令」的指令,但有一天,一台機械人失靈攻擊傷害人類。主角經過一番追查,發現原來是機械人的人工智能自行判斷,認為人類的存在會危害人類自身安全,所以將部分人類囚禁、殘害,從而「拯救」人類。

社會近年已經開始討論人工智能是否可享有獨立人格,例如港產女機械人Sophia 就獲沙特阿拉伯授予國民身分;由它們創作出來的歌曲、文學作品的知識產權誰屬;機械人能否被控告或起訴人類等問題。倘若法例追不上人工智能發展,開發者或人工智能本身就可以利用其科技優勢和擁有的大數據壟斷人類生活上的選擇,侵犯市民的個人私隱,平民日常生活高度依賴電腦科技,亦不掌握這些高科技,根本毫無還擊之力,甚至連政府也受制於科技巨擘企業。人類社會有可能回到「誰大誰惡誰正確」、弱肉強食的原始社會,只不過武器由棍子石子換成了人工智能和電腦。

面對科技洪流,世界各地的法例更新工作都顯得落後,香港也不例外。香港要在創科方面追趕內地和世界,扮演好大灣區發展規劃中「國際創科中心」角色,政府應該善用香港在法律領域的金漆招牌,具前瞻性地更新法例,例如要求人工智能的應用要符合人文關懷、社會倫理道德,才能迎接科技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守護人類的社會文明和得來不易的法治精神。

(刊於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