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底會見到京述職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時指出,香港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機遇,中央將繼續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力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團結帶領社會各界,銳意改革、奮發有為,積極對接國家戰略,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在新發展格局和形勢之下,香港需以國家戰略為方針,因應不同產業板塊的發展現況和比較優勢,制定長遠和前瞻的產業政策,更精準、整全地布局長遠工商業發展,引領香港應對經濟轉型。
加快融入大局強化拓展海外
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正加速演進,地緣政治形勢複雜多變、歐美市場疲弱、供應鏈分化等因素,為國家乃至香港經濟發展帶來挑戰,而全球亦正經歷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為首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筆者相信,長遠、具前瞻性和與時並進的產業政策,是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及應對香港經濟轉型的關鍵。
第一,政府可着力引領本地各行業和產業,與海內外相應的行業做好深度對接,包括深化與海內外與行業相關的政府單位、行業機構、協會、商會及企業夥伴的交流、溝通和合作關係。
香港作為國家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超級聯繫人」,在新形勢下,筆者認為,香港的聯繫工作要做得更深更廣,還要成為更具國際影響力的「超級增值人」,以互惠共贏、共拓商機的原則,為內地及香港不同產業不斷增值。本地紡織業會繼續做好推動者,做好帶動內地與海外業界合作的橋頭堡。
第二,政府可加強支援企業開拓內地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市場。隨着科技進步、電商興起,地域距離不再成為開拓東南亞、中亞等市場的隔閡。筆者一直建議政府可繼續優化「BUD專項基金」,包括適當地提升「申請易」金額上限、簡化採購規定,將申請流程變得更快、更高效,更貼合市場發展和企業需要,令更多中小企受惠。
同時,筆者建議將專項基金轄下的「電商易」推展至更多新興經濟體,並加強信保局與海外信保機構及銀行的合作,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服務,支援企業尤其是中小企開拓新興市場。
第三,在招商引資方面,除了着力引進四大策略產業之外,香港有很多傳統優勢產業,當中已形成具規模和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例如紡織業、電子相關產品的行業、為跨國電商平台提供服務的物流業等。在新格局下,政府可更主動出擊,對應優勢產業,引進相應的海內外龍頭企業,將產業集群影響力和經濟效益擴大。
習主席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筆者認為,傳統與新興產業之間的深度互動,是構建新質生產力、塑造新動能的關鍵。因此,政府在推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醫學等新興產業發展時,也要因應香港優勢和整體產業發展為新興產業做好定位,包括深化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互動,帶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
政策法規積極優化配合
第四,公營及半官方機構一直是支援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當中不少都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應當時工商發展而衍生出來。筆者認為,隨着經濟轉型,發展方針亦要識變、應變、求變,因此建議政府要推動相關機構以與時並進的方針布局未來發展,充分發揮這些機構作為非政府部門的彈性和靈活性,在新形勢下支援產業發展。
最後,金融發展是經濟轉型的重要一環,筆者建議,上市融資平台要提速提效,透過簡化流程和電子化降低上市費用,不應過度規管和介入企業管治,理應由市場機制自動調整,可考慮修訂《企業管治守則》及相關《上市規則》,改變獨立非執董設立任期和職位上限的規定。長遠則適宜採納「披露為本」為上市機制,讓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都能加快上市速度、減少上市成本,以香港作為首選融資平台,同時可制訂不同制衡手段保障好投資者、尤其是小股東的權益,強化香港作為國家和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正如習主席在澳門會見行政長官李家超時指出,國家對香港有很高的期待。筆者相信,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可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在新的歷史機遇下,引領香港經濟轉型,貢獻國家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添磚加瓦。
刊於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