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於9月發表,隨着百年未見大變局加速演變,關稅戰衝擊環球經貿秩序,對從事國際貿易和在海內外設廠經商的紡織製衣業而言,生意和業務布局遭波及。
筆者聯同業界向特區政府提交施政報告聯合建議書,就紡織業發展、應對關稅戰等範疇,提出近80項建議,期望政府繼續使出不同招數,幫助業界穩住陣腳、開拓新市場機遇。
環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加劇,帶動以中國為首的全球供應鏈加速演進,不同經濟體都希望減低對美國的經濟依賴,期望開拓新市場和分散風險「變陣出擊」。
變局下變陣 6招拓時裝紡織樞紐
自今年4月美方宣布濫施關稅後,從筆者與不少海內外企業和品牌代表的交流,他們都對來港開拓業務有更濃厚興趣,內地企業冀借助香港優勢「出海」,海外企業則希望以香港打入內地市場,體現國際商界和投資者看重香港的「雙向跳板」優勢,希望以香港作為生意投資的安全港和避風港。
在當前變幻莫測的環球新格局,筆者就施政報告有以下數個重點建議,冀強化香港作為亞洲區內的國際時裝紡織樞紐定位,為對接國家「十五五」規劃提前做好部署。
第一,為支援業界應對關稅戰衝擊,筆者期望施政報告繼續密切關注和優化「還息不還本」實施安排,穩守中小企的現金流。「財爺」早前曾表示,政府經營帳目會恢復平衡、甚至會有少許盈餘,筆者建議當局應繼續優化「BUD專項基金」,將把「申請易」金額上限提升至30萬元或以下,並將配對方式下調至一直沿用的「企業1對政府1」,並建議繼續加強東盟、中東等「一帶一路」市場及內銷市場的出口信用保險服務,助力業界開拓新市場。
第二,在特區政府支持下,首屆「香港時裝薈」在去年圓滿舉行,第二屆「時裝薈」則於今年底舉行,筆者建議,施政報告繼續支持「時裝薈」強化其國際旗艦文藝盛事的定位,更善用駐海外經貿辦,做好國際宣傳,吸引更多海外品牌、業界人士及旅客藉「時裝薈」舉行期間訪港,帶動零售、酒店、餐飲等周邊產業,並加大支持香港時裝協會做好「時裝薈」相關國際推廣和締結交往合作的工作,以繼續支持政府及文創產業發展處把「時裝薈」辦大辦好。
做好做大「時裝薈」 吸海外人士
筆者也建議,當局完善時裝盛事統籌協作,如制定時尚盛事年表,亦要加強時尚盛事之間的互動合作,確保業界資源用得更有效率,把「時裝薈」、CENTRESTAGE等業界盛事做大做強。
第三,為支援業界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筆者建議政府加強支援香港時裝協會等行業單位,與海內外相關政府及行業單位深度對接,建立高層次的戰略性合作關係,例如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海內外時裝周組委會、英國時裝協會等機構和單位締造合作關係,並以香港所長,把內地業界與海外業界連結起來,及對接內地出海戰略,與內地品牌併船出海,攜手助力國家和香港紡織業的高質量發展。
第四,為推進傳統優勢產業升級轉型,筆者建議施政報告更着力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的競爭力,吸引企業以香港作為智能製造和供應鏈管理的基地,帶動「新型工業化」整體發展。根據香港工業總會今年委託港大團隊的研究顯示,2023年與工業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為GDP貢獻16.2%,筆者深信,這絕對是構建新經濟增長點的關鍵之一。
結合新質生產力和創新科技,也是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筆者樂見當局早前接納業界建議,宣布優化「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為申請資助額280萬元以下的小額項目,加快審批流程、簡化文件要求及評審程序。筆者期望,當局繼續加強向中小企的宣傳工作,同時研究提升快速審批特設安排的金額,並簡化整體計劃的申請流程和採購規定,吸引流動資金和規模較小的中小企建立智能生產綫,從升級轉型中開拓新機遇。
第五,公營及半官方機構一直是支援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隨着經濟轉型,發展方針需「識變求變應變」,筆者建議,政府應加強工商業相關的部門、法定機構和半官方機構之間的協作統籌,集眾之力攜手推動各行業發展,同時應加大力度推動法定機構以與時並進和呼應國家大方向的方針發展和改革,充分發揮機構的彈性和靈活性,並強化與內地和國際相應單位的交往合作,在新形勢下支援產業發展。
加強統籌增效率 減企業營商成本
第六,為進一步促進營商環境的國際競爭力,業界建議政府要多管齊下減低企業營商的成本,一方面建議政府由高層次領導和統籌提升公共行政效率的工作,結合創新科技手段,把重疊的人手、資源及業務流程作出重整,使公共行政的效率更高、資源更用得其所,將企業在本港的營商成本不斷壓縮和降低。
另一方面,建議政府應透過智能化手段,包括加快推出企業版「智方便」,加快「一網通辦」進程,例如使企業在申請政府牌照、報稅、申請政府資助時,毋須重複填寫資料和提交文件,減低中小企營運成本,使營商環境競爭力不斷優化。
總言之,紡織業是最積極「走出去」的傳統優勢行業之一,筆者與業界都期望施政報告繼續為行業發展注入力量,也深信在新發展格局,機遇絕對大於挑戰,期望政府繼續幫助業界穩住陣腳、開拓新機遇,並在「十五五」規劃開局之年,繼續善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開闢更多國際合作機遇,擴大國際朋友圈和合作圈,為國家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戰略,貢獻更多力量。
———————————
【知識庫】「BUD專項基金」知多些
•香港非上市企業可為在內地、自貿協定及/或投資協定經濟體推行的發展品牌、升級轉型、拓展營銷之項目申請資助。
•資助可高達項目總額25%。
•每個「BUD專項基金」-申請易申請的資助上限為10萬元。
•每個「BUD專項基金」一般申請及「BUD專項基金」-電商易申請的資助上限則為80萬元。
•每間企業於「BUD專項基金」下的累計資助上限為7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