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最多人到訪的是哪些國家/地區?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公布的數據,2024年全球最多旅客到訪的地方是法國,全年旅客量高達8,940萬人次,比排行榜亞軍的西班牙多近600萬人次。
法國旅遊局指出,促使旅客蜂擁到該國「朝聖」的兩大主因是:巴黎奧運與聖母院重開,一個關乎盛事,一個涉及文旅。
時尚+歷史 巴黎吸客力豈止奧運
一場體育盛事,為法國帶來多少收益?單計去年奧運舉行的一個月內,該國共吸引了1,120萬名旅客,售出超過950萬張賽事門票,旅客數量按年增長接近兩成。另外參看國際奧委會(CIO)與巴黎奧運組織委員會(Cojo)去年發布的調研數據顯示,奧運為巴黎及其周邊地區帶來67億至111億歐元(約545億至904億港元)的淨經濟收益,預期中長期還會產生約89億歐元(約725億港元)的經濟效益。
「花都」的吸客力豈止於奧運!當地學者分析,法國時尚與歷史共冶一爐、美酒佳餚享譽全球,長久以來深受旅客青睞,但前幾年疫情癱瘓了全球旅業,「奧運只是把旅客再次引領回來!」
法國的吸客經驗給我們甚麼啟示?素有「美食之都」和「購物天堂」美譽的香港,正積極發展「盛事經濟」,萬眾期待的啟德體育園於3月1日開幕,本港承辦8個競賽項目的第15屆全運會亦將於11月舉行,大家如何乘着東風,把握黃金契機,把旅客引領回來?
敢於創新抓緊潮流 中國旅業崛起
去年全球最多旅客十強,亞洲有兩個國家上榜,中國內地位列第4(6,570萬旅客人次),泰國排第8(3,980萬旅客人次)。中國新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董觀志分析,國家旅業強勢崛起有三大關鍵:善用自然景觀優勢、因地制宜推出政策、抓緊新興旅遊潮流。
吸引旅客,首先要了解旅客想看甚麼。過往不少旅遊調查顯示,旅客最想看當地歷史和特色慶典、感受地道生活文化,截至去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世界遺產共有59項(文化遺產40項、自然遺產15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4項)。近年國家善用旅遊資源,擴大免簽證安排,同時做好交通基建,連接各地景點,減少舟車勞頓,大大提升外地人到中國旅遊的意慾。
說到最重要一環,就是敢於創新。隨着各種新興旅遊模式冒起,國家鎖定方向,推展文創旅遊、鄉村旅遊、生態旅遊,鼓勵引入創新科技,發展「沉浸式旅遊」,讓旅客「走進歷史,感受文化」,來一次新舊交疊的奇妙旅程。筆者認為這種創新旅遊模式,本港應該大力拓展。
如何從舊記憶發掘新體驗?月前發布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提出循16方向實踐59項行動綱領、共133項措施,全方位布局及探索旅遊產業可持續發展。《藍圖2.0》以破格思維,建議推動四大「+旅遊」,當中包括採納筆者及業界意見,開拓與特色建築及「香港製造」工業元素相關的旅遊產品,為落實「無處不旅遊」增添景點、亮點。
工廈變活動展館 感受「香港製造」
「香港製造」不獨是一個名牌,更是特色地道文化,「工業旅遊」大有可為。我們可以活化舊工廈或改造工場,變身工業展覽館,引入VR、AR等科技,把獅子山下工業發展歷程,一幕幕送到旅客眼前。展館還可增設活動室,舉辦工作坊,讓旅客充當「工人」動手製作,一嘗「香港製造」滋味。
去年的全球旅客排行榜中,本港以全年接待2,380萬旅客人次排第17位(單計亞洲排名第5),客量緊追全球11位的日本(3,230萬人次)和全球14位的馬來西亞(2,610萬人次),比韓國(1,750萬人次)、新加坡(1,510萬人次)和台灣(1,190萬人次)還要多。只要我們決心落實《旅業藍圖2.0》的發展策略,善用自身優勢,大力推廣地道特色文化,實現「無處不旅遊」,香港絕對有機會打入十強。
【知識庫】各地「工業旅遊」知多些
•國際知名諮詢機構Future Market Insights的市場研究報告推算,2023年全球工業旅遊市場規模達129億元,預計10年後將增至1,462億元。
•德國每年約有4億旅客人次,當中超過3成曾經參與「工業旅遊」。
•日本的「工業觀光」每年約吸引3,000萬旅客人次。
•台灣現有大約165間「觀光工廠」,每年創造50多億台幣的產值。
•2020年廣東省發布20條工業旅遊精品綫路,涵蓋工業遺產、工業博物館、現代觀光工廠等觀光點。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90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