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改革高中通識教育科,教育局局長楊潤雄隨後公布了通識科的改革方向和方案,當局將精簡通識科,雖維持必修必考,但評級改為及格與不及格,同時重整及刪減課程內容,不設「獨立專題探究」,又設立經審批的「適用書目表」,並且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及國民身分認同,學習《憲法》、《基本法》和法治,更會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讓學生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凡此種種,無疑為全面檢討通識科邁出重要的一步,但似乎仍未完全滿足社會的要求。
毋須必修必考 時間更好用
事實上,特區政府在教育上的投放甚多,然而,去年「反修例風波」席捲全港,暴露了教育界存在不少問題,而通識科教育正是社會的關注的焦點之一。通識科自二○○九年開始設立,中學文憑試定出中、英、數和通識科四個核心科目「三三二二」的升大學評分標準,而近年部分大學出於現實考慮,自行調整了收生要求,將四個核心科目與兩個選修科一併評核,等於降低了通識科的分數比重。然而,高中通識科長期受到爭議,更重要的原因是,無論教材編撰還是課堂講授,基本上是放任自流,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就利用該平台向學生灌輸「違法達義」等扭曲的價值觀,甚至宣揚「港獨」等激進主張。正如教育局局長指出,「教育局不止是教育資源的提供者,亦是教育政策的制訂者及推行者,同時擔當着監察者的角色」,對通識科的流弊,確實有必要盡快撥亂返正。
關於如何更好地改革通識科,除了修訂課程內容和削減課時之外,社會上還有不少具體的意見,希望從優化各項制度入手,包括要求將教科書納入現行課本送審機制,並要求學校將相關校本教材及教案上載至特定資料庫內,以供教育局及公眾監察;檢討關於通識科教師的培訓機制、考核機制和投訴機制,以確保教師的學科知識、教學水平和專業操守均符合社會的要求;同時,加強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的合作和監督,以確保考卷擬題、審題及評核都能夠做到公平公正。
創科時代 STEM大勢所趨
此外,工商和專業界別的不少朋友更主張,時移世易,我們應更充分利用改革通識科帶來的契機,進一步取消通識科為核心科目,毋須高中學生必修必考,以便讓學生有更多時間修讀其心儀的選修科,作出有利於個人未來發展的抉擇。其中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是加強推動加強STEM(即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學科)教育。
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進入了以創新科技帶動的新經濟時代。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衝擊,也有賴科技防疫抗疫,包括促進疫苗的研發等。中央政府又大力支持港深合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可以預期,本港未來在科研投放、創科發展機遇和科技人才需求等方面,都需要加強。行政長官宣布撥款二十億元設立「傑出創科學人計畫」,吸引海外科研人才來港,但人才更需從內部培育。平心而論,特區政府近年也一直大力推動STEM教育,在二○一八/一九學年,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而與STEM有關的學位共超過三萬五千個,比五年前增加百分之十六。財政司司長去年亦宣布預留四千萬元,為本地大學STEM課程的本科及研究生安排短期實習。今年的《施政報告》建議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將特設數百個科技行業的名額,以促進科技人才的培養。
本港對青年科技人才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為了配合這個發展趨勢,必須推廣並加強STEM教育,給予學生更大的選科空間,並為他們營造更多的發展機遇。
(刊於星島)